新道德主义:新世纪中国哲学的新形态
出处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1997年第5期102-107,共6页
Jiangsu Social Sciences
-
1朱宝信.刚健宽厚·刚柔相济·内刚外柔——中华民族性格特征浅议[J].学习论坛,2002,18(2):46-48. 被引量:2
-
2朱宝信.永存的中国哲学精神——中国哲学精华之体系构想[J].中国哲学史,1994(3):11-16.
-
3朱宝信.永存的中国哲学精神──中国哲学精华之体系构想[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17(1):1-6.
-
4刘士林.“援康德补孔孟”——一个新道德主义者的思路历程[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25(1):13-17.
-
5刘士林.“新道德主义与当代文化批评”笔谈之五 一种资源与两个细节[J].社会科学论坛,2003(11):59-61. 被引量:1
-
6薛富兴.《易传》与中国古典美学[J].思想战线,2006,32(1):93-101. 被引量:5
-
7施依秀.在西方知识与中国道德之间——新道德主义与中国文化的新启蒙理念[J].人文杂志,2004(1):102-105.
-
8杨海文.“新道德主义与当代文化批评”笔谈之二 “新道德主义”的哲学批评[J].社会科学论坛,2003(11):50-53.
-
9刘悦笛.“反三俗”:后乌托邦时代的文化救赎[J].探索与争鸣,2010(12):70-74. 被引量:1
-
10刘士林.一个新道德主义者的生命本体论[J].孔子研究,2002(5):101-119. 被引量: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