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试论抗战期间内迁重庆的高等院校
被引量:
1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抗战期间,36所高校迁入重庆,保存了中国教育的国脉,也使大后方的教育事业发展兴盛起来,改变了战前高等教育不合理的布局和结构,又在治学、科研、教学及管理制度方面积累了可贵的经验;内迁的高校,也活跃了重庆的学术风气,重庆的文教事业从此兴旺。
作者
常云平
机构地区
重庆师范学院历史系
出处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7年第6期45-50,共6页
关键词
重庆
高等院校
分类号
G529 [文化科学—教育技术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109
引证文献
11
二级引证文献
11
同被引文献
109
1
忻平.
试论抗战时期内迁及其对后方社会的影响[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1(2):55-62.
被引量:17
2
余子侠.
抗战时期教会高校的迁变[J]
.抗日战争研究,1998(2):81-104.
被引量:14
3
薛新力.
抗战时期的重庆教育[J]
.渝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5(1):86-90.
被引量:2
4
任鸿隽.
中国科学社社史简述[J]
.中国科技史杂志,1983,18(1):2-13.
被引量:44
5
彭承福.
抗战时期重庆地位的变化和重庆人民的历史使命[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27(3):1-5.
被引量:3
6
余子侠.
抗战时期高校内迁及其历史意义[J]
.近代史研究,1995(6):167-178.
被引量:37
7
潘洵.
中国西部科学院创建的缘起与经过[J]
.中国科技史杂志,2005,26(1):19-26.
被引量:3
8
张成明,张国镛.
抗战时期迁渝高等院校的考证[J]
.抗日战争研究,2005(1):169-181.
被引量:7
9
林文照.
2O世纪前半期中国科学研究体制化的社会因素[J]
.自然科学史研究,1994,13(2):97-105.
被引量:9
10
纪宝成,李立国.
近代大学校长和教育家对中国教育传统的认识[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27(4):23-29.
被引量:8
引证文献
11
1
袁森.
从“复旦”到“相辉”:抗战胜利后西部高等教育资源的开发[J]
.近代中国,2021(2):370-394.
2
戴现华,成兵.
抗战时期高校内迁述论[J]
.许昌学院学报,2009,28(6):100-103.
被引量:1
3
潘洵,李桂芳.
抗战时期大后方科技社团的发展及其影响[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6(5):196-200.
被引量:1
4
罗玲.
国立中央大学抗战救亡运动刍议[J]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56-62.
被引量:5
5
彭泽平,胡志艳,李礼.
抗战时期重庆高校社会服务研究[J]
.现代大学教育,2015,31(4):62-68.
被引量:2
6
陈桂香.
抗战时期内迁重庆期刊文献计量分析报告[J]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8,36(4):82-85.
被引量:1
7
常云平,聂强.
略论抗战时期大后方的社会科学研究——以重庆为中心的考察[J]
.历史教学(下半月),2019,0(6):34-40.
被引量:1
8
孙文周.
民国四川词坛考论[J]
.江淮论坛,2020(1):169-174.
被引量:1
9
唐代虎.
抗战期间迁渝高校“战时社会服务”研究[J]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1(3):114-120.
10
袁森.
战后北碚乡村建设与相辉学院[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7(5):199-207.
二级引证文献
11
1
杨清芝.
近年抗战文学研究述评[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6):130-135.
被引量:1
2
彭泽平,胡志艳,李礼.
抗战时期重庆高校社会服务研究[J]
.现代大学教育,2015,31(4):62-68.
被引量:2
3
孙雯丽.
抗战时期高校的科学研究[J]
.大学(研究),2015(7):68-71.
4
唐代虎.
抗战期间迁渝高校“战时社会服务”研究[J]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1(3):114-120.
5
陈晔.
抗战时期国立中央大学迁渝现状分析文献综述[J]
.兰台内外,2021(20):40-41.
6
陆兴华,吴震.
江苏高校图书馆缩微技术应用历程[J]
.图书馆论坛,2021,41(9):125-136.
被引量:1
7
刘慧宽.
近现代论词绝句的演进历程及其意义[J]
.中国文学研究,2021(4):102-108.
8
马得林.
延安时期科技社团概况及其影响探析[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21,37(12):96-102.
9
谭玉龙.
内涵与价值:全面抗战时期“抗战宣传期刊”论析[J]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5(2):68-72.
10
沈洁.
“尽书生报国之志”--天地玄黄中的学术坚守[J]
.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史),2022(2):139-150.
1
何幼兰.
抗战时期内迁高等院校对贵州教育的影响[J]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2):97-100.
被引量:3
2
酸儒,王俐文(绘图).
教育大家叶圣陶——答丐翁[J]
.七彩语文(小学中高年级),2009(20):22-23.
3
朱永新.
中国教育六十年的历程和反思[J]
.中国远程教育,2009(24):42-42.
4
刘鹤.
内迁留学生与抗战时期民众教育的“中国化”[J]
.教育评论,2014(9):150-152.
5
杨海燕.
运用合作学习模式 创新历史课堂教学[J]
.俪人(教师),2015(2):128-128.
6
夏绍先.
抗战时期云南的教育——内迁院校与云南教育的发展[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3(6):208-211.
被引量:1
7
高翔.
国立艺专昆明办学考[J]
.美与时代(美学)(下),2015(7):40-42.
8
萧允徽.
亦喜亦忧谈教育[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8(3):1-2.
9
廖媌婧.
教书以育人为先——论高等教育教师道德的重要性[J]
.文教资料,2007(1):149-150.
被引量:1
10
孙占杰.
别让假"教育科研"败坏了学校的学术风气[J]
.中国教师,2005(2):60-60.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年 第6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