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53-60,共8页
Theoretical Studies in Literature and Art
同被引文献20
-
1斯义宁.中国当代文学与现代主义研讨会综述[J].文学评论,1988(3):171-173. 被引量:7
-
2丁帆.新时期乡土小说与市井小说: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解构期[J].小说评论,1988(2):3-8. 被引量:12
-
3赵玫.自新大陆——关于张承志小说的民族意识[J].当代作家评论,1987(5):4-7. 被引量:7
-
4艾斐.愈是民族的,便愈是世界的——论文艺的个性、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嬗递特征与辩证关系[J].文艺理论与批评,1987(4):106-111. 被引量:5
-
5张进德.简论《金瓶梅词话》中的散曲[J].明清小说研究,2007(1):133-143. 被引量:5
-
6金红.莫言小说中的意识流与新时期小说的生命意识[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4):102-106. 被引量:6
-
7王蒙文集(第七卷)[M].北京:华艺出版社,1993.
-
8王蒙选集(第四卷)[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5.
-
9张贤亮选集(第一卷)[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5.
-
10莫言.天马行空[J].解放军文艺,1985,(2).
-
1刘玉梅.放开历史的视野──读池子华新著《晚清袅雄苗沛霖》[J].清史研究,1999(4):122-124.
-
2顾晴宇.幸福如花开放——解读裘山山长篇小说《春草开花》[J].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1):122-124.
-
3“新生代”与上代人在文化立场上的分歧[J].文艺理论研究,1998(1):57-57.
-
4周书文.论小说的民族特性[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3):42-49.
-
5叶君.底层观照与诚意书写(评论)——论老长的小说创作[J].北方文学,2009(1):34-36.
-
6黄英哲.历史、记忆与书写--论朱天心《古都》[J].南方文坛,2014(3):40-48.
-
7彭茵.参透世情后的生存之道——《聊斋志异》中胡四娘形象杂议[J].文史杂志,2013(1):58-60.
-
8衡云云,衡艳芳.网络文学:魂归何处?——关于网络文学的几点思考[J].写作,2011(7):92-93.
-
9韩焕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浅谈戴立勇博士《现代性与中国宗教》[J].世界宗教文化,2009(3):59-60.
-
10张兴军.符号化的诗人[J].中国经济信息,2016(18):80-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