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71-78,共8页
Theoretical Studies in Literature and Art
同被引文献41
-
1刘勇.废名小说的时间与空间[J].当代作家评论,2001(2):24-34. 被引量:13
-
2吴晓东.背着“语言的筏子”——废名小说《桥》的诗学解读[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1):32-42. 被引量:7
-
3朱亚宁.论废名小说的文体特征[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19(4):36-43. 被引量:5
-
4王宁.弗洛伊德主义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影响与流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25(4):12-21. 被引量:7
-
5汪曾祺.《废名小说选集》代序[J].中国文化,1996(1):228-229. 被引量:6
-
6吴晓东.意念与心象——废名小说《桥》的诗学研读[J].文学评论,2001(2):133-141. 被引量:25
-
7陈建军.废名小说晦涩之因探析[J].黄冈师专学报,1997,17(2):27-32. 被引量:5
-
8刘进才.时间的静止与叙述的自由——废名的时间意识与小说叙事探询[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44-46. 被引量:2
-
9周作人.周作人散文(<桃园>跋)[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271.
-
10周作人.怀废名[M].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221.
引证文献9
-
1张纯.“京派”小说与“海派”小说的文学风格[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下),2012(1):96-96.
-
2王红霞.寻找遗失的美好——解读废名的《桃园》[J].西安社会科学,2010,28(4):153-155. 被引量:1
-
3汤永慧.废名小说研究述评[J].文教资料,2011(36):59-61.
-
4刘四.论废名小说的“冲淡”与“哀愁”之美[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4(2):47-48.
-
5方燕妹.自然至上 致虚守静——从“寡妇养孤儿”的故事模式看废名小说的道禅哲学[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4):86-90.
-
6陈伟.鄂东地域文化视角下的废名文风[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4(6):74-77.
-
7谢娜.废名小说集《竹林的故事》评析[J].黑河学刊,2019,0(5):33-34.
-
8李雅娟.乡村“读书人”的“梦”——20世纪20年代废名的文学创作理论与实践[J].文学评论,2020(4):108-116. 被引量:2
-
9陈思广,许亚龙.互用、变异与艺术新质——废名小说和新诗意象的关联性探析[J].励耘学刊,2021(1):264-280.
-
1吴军英.《莫须有先生传》与《堂吉诃德》比较谈[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4,24(4):36-41.
-
2邵燕祥.感想、贬低和抹煞[J].文学自由谈,1995(4):130-132.
-
3吴晓东.新发现的废名佚诗40首[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8(1):249-260. 被引量:6
-
4查振科.京派小说风格论[J].文学评论,1996(4):132-147. 被引量:10
-
5胡斌.师陀《雪原》与《学生月刊》[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3(12):70-80.
-
6夏元明.论《莫须有先生传》的用典[J].贵州社会科学,2002(6):58-62. 被引量:3
-
7刘年辉,王姗.分裂的文本:废名《莫须有先生传》读解[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5,25(4):50-53.
-
8陈建军.《莫须有先生传》片论[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6,26(5):5-10.
-
9陈昭明.论废名《莫须有先生传》的“文章之美”[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2,32(1):19-22.
-
10止庵.堂吉诃德、房东太太与禅——读废名小说《莫须有先生传》[J].名作欣赏(鉴赏版)(上旬),2004(10):67-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