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背景·解释方式──早期儒家思想研究三题
被引量:2
出处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9期50-56,共7页
Philosophical Research
同被引文献31
-
1王健.西汉社会的伦理控制初探[J].社会科学战线,2009(3):95-101. 被引量:1
-
2魏良.忠节的历史考察:秦汉至五代时期[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1995,32(2):119-130. 被引量:21
-
3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M].,..
-
4《明史》卷七十《选举志二》,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697页.
-
5[1]秦维红.陈独秀文化随笔[Z].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
6.《后汉书·陈蕃传》[M].,..
-
7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三.
-
8黑格尔,王选时译.历史哲学,北京:三联书店,1956:305.
-
9杜维明.《道学政-论儒家知识分子》,钱文忠、盛勤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6页.
-
10《孟子》.《尽心上》.
二级引证文献21
-
1方浩范.先秦儒学思想价值观探析[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2(3):20-25.
-
2蒋永萍.“家国同构”与妇女性别角色的双重建构——计划经济时期中国社会的国家与妇女[J].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12(1):1-6. 被引量:16
-
3王烁.市民刑法还是风险刑法?——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抉择[J].中国监狱学刊,2012,27(5):49-53.
-
4杨清虎.“家国情怀”的内涵与现代价值[J].兵团党校学报,2016(3):60-66. 被引量:113
-
5杨清虎.家国情怀的内涵与现代价值[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16,16(2):73-76. 被引量:21
-
6张津梁.儒家家庭伦理影响下的“家国一体化”社会结构[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6(5):40-44. 被引量:1
-
7李慧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基本立足点[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6(5):94-98. 被引量:7
-
8杨增和.论以孝治国与家国同构的文化模式[J].船山学刊,2017(5):15-18. 被引量:5
-
9王伟,张琳.《澄怀园语》官德思想及其启示[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3(5):121-125.
-
10冯锴.中国王国时期文明特征管窥——以随葬品为观察对象[J].常州文博论丛,2018,0(1):16-24.
-
1王路.句子图式——一种弗雷格式的解释方式[J].求是学刊,2014,41(5):34-44. 被引量:8
-
2石碧球.海德格尔的尼采解[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4,25(5):60-64.
-
3解丽霞.儒:礼与制度——兼论先秦儒家“礼”的承传[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5):29-32. 被引量:2
-
4刘日明.现代性与权利的意义问题[J].天津社会科学,2012(5):28-34. 被引量:3
-
5肖峰.社会建构:从知识观到世界观[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1,33(2):55-60. 被引量:1
-
6吴天岳.阿奎那质形论中的身体[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3):17-27. 被引量:1
-
7黄志军.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建构中的物与解放[J].学习与探索,2015(3):27-31.
-
8唐清涛.思维、感知与世界[J].江汉论坛,2006(2):89-92. 被引量:1
-
9聂运伟.德国古典哲学中的美学与辩证法[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23(3):39-43.
-
10杨静.后现代主义哲学与后现代主义历史哲学[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3(1):143-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