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2期35-37,37-40+47,共7页
Philosophical Research
同被引文献33
-
1刘奔.“仇必仇到底”究竟是谁家之哲学?[J].哲学研究,1998(11):37-39. 被引量:3
-
2蔡仲德.关于冯友兰思想历程的几个问题──答方克立先生[J].哲学研究,1998(10):64-69. 被引量:1
-
3龚育之.关于十七年——从乔木同志的两篇文章谈起[J].中共党史研究,1995(1):17-23. 被引量:7
-
4周炽成.从冯友兰与陈荣捷看二十世纪中国哲学研究的方法论[J].中国哲学史,2005(1):34-39. 被引量:10
-
5高秀昌.论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方法论思想[J].中州学刊,2007(3):164-167. 被引量:2
-
6许纪霖编.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论[M].北京:东方出版中心,2007.
-
7杜维明.大陆儒学新动向的涵意.中国论坛,1989,(1).
-
8杨春贵.论实践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N].光明日报,2006-05-23.
-
9关于“中国近代自由主义”的对话[N].光明日报,2008-05-10.
-
10何晓明.近代中国自由主义:不结果实的精神之花[N].光明日报,2008-01-13.
引证文献6
-
1冯虞章.从中国现代哲学的主流看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兼谈正确评价冯友兰哲学及其他[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3(6):82-89. 被引量:1
-
2陆剑杰.新中国思想史概观[J].学术研究,2009(10):29-37.
-
3许宁.冯友兰对“仇必和而解”的现代诠释[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8(1):11-16. 被引量:2
-
4陈豪珣.旧邦新命:冯友兰哲学志业述论[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2):39-47. 被引量:1
-
5孙军红.冯友兰“仇必仇到底”的提出及后学者的论争[J].开封大学学报,2022,36(4):32-36.
-
6李娴.从“三史”论冯友兰荀学研究方法论的嬗变[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25(1):26-31.
-
1武艳玲,潘晓静.尼采及其悲剧理论[J].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2002(5):52-53. 被引量:4
-
2蒋光宇.首因效应[J].发现,2007,0(10):61-61. 被引量:8
-
3柳友荣.梁漱溟与心理学本土化[J].巢湖学院学报,2004,6(6):13-17. 被引量:2
-
4魏曼华.贴标签与全面评价[J].福建教育,1998(1):18-18.
-
5高瑞鹏.亚里士多德人性论思想浅析[J].人民论坛(中旬刊),2014(2):209-211. 被引量:2
-
6翟俊刚.从实践观点出发看待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J].云南社会科学,2008(5):32-36.
-
7郑湘萍.论儒家中庸观及其现代意义[J].桂海论丛,2003,19(2):62-65. 被引量:1
-
8郑忆石.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哲学评价观论析[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27(3):12-14. 被引量:1
-
9周良发.全面评价梁漱溟:从学术思想到人格特质[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1(6):44-46. 被引量:1
-
10王兴国.张岱年先生对船山学的贡献[J].船山学刊,2007(1):5-9.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