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典美学中的解释方法
出处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0期69-75,共7页
Philosophical Research
-
1陈海飞.间距与理解[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9(3):62-66. 被引量:1
-
2储春艳,王红云.前见,视域融合与理解及对教育的启示[J].山花(下半月),2013(5):165-166.
-
3久米博,王炳文.现代法国哲学中解释学的状况与问题[J].世界哲学,1991(5):37-40. 被引量:1
-
4王亮.从狄尔泰到海德格尔:解释学上的哥白尼式革命——刍议解释学从认识论到本体论的转向[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8(2):45-47. 被引量:2
-
5王时中.论现代解释学的范式转换及其存在论走向[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9(3):16-18. 被引量:2
-
6李河.“解构论解释学”与解释学的范式转换[J].哲学动态,2013(11):31-38. 被引量:2
-
7杨高举.传统解释学的贡献与局限[J].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2003,17(4):60-62.
-
8纪光欣.略论解释学循环及其意义[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17(4):48-50. 被引量:2
-
9张江龙.从理解的客观性到形而上的客观性——伽达默尔客观性思想及其意义[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2(3):31-34. 被引量:1
-
10彭翠.论理解的绝对性与相对性[J].改革与开放,2011(11X):79-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