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当代中国史研究》
CSSCI
1997年第3期49-59,共11页
Contemporary China History Studies
同被引文献38
-
1冀玉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性反思[J].理论观察,2007(6):98-99. 被引量:1
-
2蔡加福.1949-1995:我国城市化不同阶段的经济结构特征[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1997(7):26-28. 被引量:4
-
3刘庆旻.建国初期农业合作化运动及其评价[J].当代中国史研究,1995,2(4):45-52. 被引量:15
-
4谭首彰.毛泽东与农业学大寨运动[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4(5):38-44. 被引量:6
-
5刘洪升,胡克夫.河北农业合作化运动述评[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1,8(3):113-120. 被引量:5
-
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研究"课题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对外开放[J].经济研究参考,2005(21):36-47. 被引量:8
-
7何景春.毛泽东对“三农”问题探索的历史性贡献和现实意义[J].安徽史学,2005(4):76-80. 被引量:4
-
8张少庚,刘再春.新农村建设的历史进程与现实思考[J].学习月刊,2006(10):124-125. 被引量:1
-
9杨学成.从中国近现代农经史,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4):12-14. 被引量:8
-
10古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一 中国共产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探索历程[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6(4):30-33. 被引量:7
二级引证文献22
-
1辛逸,高洁.从“以农补工”到“以工补农”——新中国城乡二元体制述论[J].中共党史研究,2009(9):15-24. 被引量:21
-
2冉文伟.从公平与效率的视角看新中国城乡关系的60年变迁[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0,12(2):77-79. 被引量:1
-
3齐鹏.论建国以来我国处理城乡关系的基本经验[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3(4):17-20. 被引量:1
-
4李翠霞,王仕军.新中国城乡关系的制度演进历程——以人口流动为视角的分析[J].前沿,2010(18):84-86. 被引量:2
-
5居占杰.我国城乡关系阶段性特征及统筹城乡发展路径选择[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1):56-62. 被引量:16
-
6陈忠镐.农村教育概念界定若干问题探析[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49-53. 被引量:1
-
7孙小民.我国城乡一体化的户籍制度改革问题研究[J].商业时代,2011(17):84-85. 被引量:3
-
8蔡云辉.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城乡关系研究述评[J].学术探索,2011(4):5-11. 被引量:5
-
9李洁,郭建国.城乡统筹的户籍制度改革问题——以华蓥市城乡人口数量为例[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9(10):112-116.
-
10王恩胡,朱志辉.陕西省城乡经济一体化进程研究[J].新疆农垦经济,2012(10):32-36. 被引量:1
-
1王令金.中国革命与农民土地问题的解决[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45(2):54-57. 被引量:1
-
2魏薇.简析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河北水灾的特点及影响[J].理论观察,2012(1):80-81.
-
3李永芳.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的新型农会组织述论[J].中州学刊,2015(8):128-132. 被引量:3
-
4李杏,高其荣.20世纪60年代初期包产到户的历史定位[J].湘南学院学报,2013,34(6):21-24.
-
5陈爱玉.中苏农业集体化道路的异同比较研究[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2(1):88-93.
-
6林顺利.朱亦松的“民治主义”及其社会政策思想[J].中国社会工作,2012(27):58-59.
-
7李志芬.以色列对本国阿拉伯公民政策思想之评析[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8(6):74-77. 被引量:1
-
8肖伏清,刘斌.神农故里 民工新情[J].农村工作通讯,2008(21):48-48.
-
9蒋立.接管上海亲历记[J].档案春秋,1996,0(6):49-53.
-
10赵宝云.“吃食堂”与“不唯上”[J].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02,3(3):96-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