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50—60年代中国外交的几个问题──评《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有关观点
被引量:1
出处
《当代中国史研究》
CSSCI
1997年第2期11-22,共12页
Contemporary China History Studies
同被引文献13
-
1安.哈扎诺夫,陈夕.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苏联的对华政策[J].中共党史研究,1999(2):83-86. 被引量:10
-
2陈东林.中共对苏联三次出兵东欧国家的反应与认识[J].中共党史研究,1998(4):31-37. 被引量:1
-
3宿世芳.关于50年代我国从苏联进口技术和成套设备的回顾[J].当代中国史研究,1998,5(5):51-53. 被引量:11
-
4丁明.回顾和思考——与中苏关系亲历者的对话[J].当代中国史研究,1998,5(2):23-39. 被引量:31
-
5阎明复.彭真在布加勒斯特会议上[J].当代中国史研究,1998,5(3):74-89. 被引量:4
-
6李丹慧.战后中苏关系研究的新材料和新角度[J].中共党史研究,1997(5):55-63. 被引量:9
-
7田居俭.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严正斗争──从《雅尔塔协定》到《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J].当代中国史研究,1997,4(1):1-13. 被引量:5
-
8沈志华.中苏联盟与中国出兵朝鲜的决策(连载)─—对中国和俄国文献资料的比较研究[J].当代中国史研究,1997,4(1):14-22. 被引量:4
-
9安·列多夫斯基,丁明.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对莫斯科的访问[J].当代中国史研究,1997,4(1):111-116. 被引量:1
-
10黄铭.1956年波匈事件与中国[J].人文杂志,1996(1):67-72.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6
-
1宁玲玲.中苏决裂的制度因素分析[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0(6):15-17. 被引量:2
-
2庄斌,李桂峰.近十年来中苏冲突原因研究综述[J].世纪桥,2007(5):97-98. 被引量:1
-
3栾景河.“中苏关系破裂原因”研究述评[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7,14(6):33-44. 被引量:7
-
4李冉.中苏关系的调整与中共意识形态的变迁——一项中共意识形态变迁的历史考察[J].甘肃社会科学,2008(5):224-227. 被引量:1
-
5崔丽霞,柳德军.近年来中苏同盟裂变相关问题研究综述[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1,31(3):50-55.
-
6李明斌.中苏论战和中苏关系恶化的原因研究综述[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3(3):19-23. 被引量:2
-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党政军群领导人名录》[J].党史研究与教学,1991(3):81-81.
-
2张健.从新中国两大发展阶段看十七大的历史地位与指导作用[J].历史教学(下半月),2008(9):91-95.
-
3程中原.“文化大革命”的终结与伟大历史转折的实现[J].晋阳学刊,2011(2):83-88.
-
4杨树标.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教学[J].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16(3):131-135.
-
5林强.社会主义时期党史研究中的若干重大关系[J].党史博采(上),1997,0(1):31-33.
-
6赵学功.第一次台湾海峡危机与中美关系[J].历史教学,2000(12):5-9. 被引量:1
-
7王建香.向社会主义过渡:毛泽东在一九五三[J].党员干部之友,2007(5):50-51.
-
8张海星,齐鹏飞.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教材建设若干问题的再认识[J].北京党史,2008(5):60-63.
-
9沈传亮.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地位[J].北京党史,2008(6):8-11. 被引量:2
-
10周一平.国史著作新追求:思想性、学术性、可读性统一——评“历史转折三部曲”[J].中国出版,2010(21):75-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