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世界汉语教学》
CSSCI
1997年第3期101-105,共5页
Chinese Teaching in the World
同被引文献103
-
1肖莉.墨西哥学生汉语拼音习得的难点分析[J].语言文字应用,2005(S1):33-35. 被引量:12
-
2周奕.汉语拼音对外国学生发音偏误的诱发机制及其教学对策[J].语言文字应用,2005(S1):30-32. 被引量:20
-
3唐玲.汉语拒绝言语行为及东南亚华裔留学生习得情况分析[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4(2):49-55. 被引量:12
-
4宗世海,李静.印尼华文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4(3):1-13. 被引量:31
-
5王功平.印尼华裔留学生汉语普通话双音节上上连读调偏误实验研究[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4(4):9-20. 被引量:16
-
6袁彩虹.论新加坡英语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语言特点[J].外国语,2000,23(3):44-47. 被引量:11
-
7江新.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策略初探[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1):61-68. 被引量:125
-
8邹长虹.论菲律宾英语的变体[J].社科纵横,2007,22(9):167-168. 被引量:7
-
9吴门吉,胡明光.越南学生汉语声调偏误溯因[J].世界汉语教学,2004,18(2):81-87. 被引量:40
-
10陈默,王建勤.非汉语母语者汉语单字调声调意识初期发展的实验研究[J].南开语言学刊,2008(2):63-70. 被引量:7
引证文献11
-
1姜孟,李西.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语音习得研究[J].英语研究,2010,8(1):60-66. 被引量:1
-
2王茂林,孙玉卿.印尼华裔留学生汉语三合元音韵母偏误分析[J].世界汉语教学,2007,21(1):89-98. 被引量:10
-
3黄愉,陈玉莲.东盟诸国英语语音变体的特点及异同分析[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0,31(1):87-89. 被引量:10
-
4盛继艳.华裔学生汉语习得研究的现状与思考[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2(4):46-52. 被引量:6
-
5李媛媛.广西产业视阈下面向东盟的跨文化口译人才培养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3(8):39-42. 被引量:6
-
6李媛媛.论广西产业视域下的中国-东盟口译[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0(9):109-110.
-
7胡伟杰,王建勤.第二语言学习者汉语声调习得的语言类型效应[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1(1):102-111. 被引量:6
-
8陈晟.菲律宾华裔学生的第一语言对汉语语音学习的影响与作用[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72-76.
-
9孙易,汪莹.菲律宾华裔青少年汉语声调偏误分析[J].海外华文教育,2018(2):59-73. 被引量:1
-
10陈瑶.菲律宾学生汉语语音偏误分析及对策[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S1):179-181. 被引量:5
二级引证文献43
-
1韦九报.近十年CSL习得研究的观念及对未来研究的启示[J].语文学刊,2021(1):22-29.
-
2罗琼.汉语舌尖元音[ɿ]和[ʅ]二语习得的实验研究[J].汉字文化,2022(23):92-94.
-
3杨蓓,杨婧.相似范畴对二语声调习得的影响——以汉语前字为上声的双字调为例[J].语言研究集刊,2022(2):375-398.
-
4崔梦祺.对维吾尔语专业学生个别辅音习得的难点分析[J].双语学习,2017,0(12):11-16.
-
5姜孟,李西.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语音习得研究[J].英语研究,2010,8(1):60-66. 被引量:1
-
6王茂林.印尼、韩国留学生汉语单元音韵母发音分析[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1(4):16-25. 被引量:5
-
7莫玉秀,宋启军.论中国—东盟博览会志愿者跨文化交际障碍成因[J].柳州师专学报,2012,27(2):59-62. 被引量:1
-
8盛继艳.华裔学生汉语习得研究的现状与思考[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2(4):46-52. 被引量:6
-
9樊毅.基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需求的口译听辨教学[J].东南亚纵横,2012(6):71-74. 被引量:1
-
10陈露.东盟英语语音变体与英语专业听力教学[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6(4):120-1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