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68-72,共5页
Modern Communication(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同被引文献13
-
1李建华.20世纪90年代独立制作纪录片的特点[J].电影文学,2006(1):18-19. 被引量:1
-
2徐贲.影视观众理论和大众文化批评[J].文艺争鸣,1996(3):56-65. 被引量:8
-
3郭齐勇.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文化反思[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1996,21(5):1-8. 被引量:5
-
4张颐武.文化研究与大众传播[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1996,21(2):1-9. 被引量:15
-
5钟以谦.NHK:纪录片扮演风波[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1996,21(1):77-78. 被引量:5
-
6王海兵.客观纪实与主观情感——电视纪录片《回家》创作谈[J].声屏世界,1996(3):12-15. 被引量:2
-
7[以]雷蒙·凯南著,赖干坚译.《叙事虚构作品:当代诗学》第7页,厦门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
8朱景和.《创作方法各显所长,艺术风格争奇斗妍—1999年电视纪录片综述》[J].电视研究,2000,(11).
-
9钱淑芳,乌琼芳.国内50部经典纪录片[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80.
-
10雷蔚真.访美国“直接电影大师”弗里德里克·怀斯曼[J].电视研究,1997(9):35-37. 被引量:14
二级引证文献16
-
1陈勇志.纪录片美学特征论析[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6):62-64. 被引量:3
-
2王艳玲,石同欣.纪录片“真实再现”之理性辨析[J].当代传播,2009(1):93-95. 被引量:6
-
3刘程程.纪录片中的中国农民形象比较——以《激流中国》和《中国崛起》为例[J].东南传播,2011(9):101-102.
-
4颉宇星.纪录片《唤醒绿色虎》“唤醒”我们了什么——关于记录片应具备艺术效果要素的分析[J].今传媒,2013,21(11):92-94. 被引量:1
-
5任尤静.《舌尖上的中国》(一)语言艺术特点浅析[J].吕梁学院学报,2014,4(6):32-34. 被引量:1
-
6任尤静.舌尖上的中国 舌根上的语言——《舌尖上的中国》语言艺术特点浅析[J].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15(2):17-18.
-
7王庆福,文三妹.跨文化传播视角下的纪录片国家形象塑造——以《一带一路》为例[J].新闻前哨,2017(10):81-83. 被引量:8
-
8王发花.论绘本图画的视角设计[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8,37(12):188-190. 被引量:1
-
9索燕华,杨传婷.新媒体时代文物遗产的媒介化重现[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42-151. 被引量:6
-
10高贵武,王彪.聚焦个体成长 映现时代精神——评电视剧《奋进的旋律》的创作特色[J].中国电视,2020(9):39-42.
-
1郝建军.细节:电视纪实的魅力[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6(9):66-68. 被引量:13
-
2郝建军.细节,电视纪实的魅力[J].电视研究,1996(8):39-42.
-
3陆思卿.当死亡吞噬着你——评《好死不如赖活着》[J].戏剧之家,2016(5):137-137.
-
4石长顺,张群力.电视纪实论[J].中国电视,2000(7):20-24.
-
5李振营,李慧欣.影视评论[J].现代中学生(领悟艺术),2012,0(8):36-39.
-
6宗雯.审美视角下民间美术意象结构的解读[J].芒种(下半月),2015,0(9):151-152.
-
7王琦.中国民间美术意象结构的审美特征探微[J].戏剧之家,2015(22):144-144. 被引量:2
-
8苏东,China Candy.时尚与民俗[J].中国摄影家,2006,0(11):82-87.
-
9张洋.浅析民间美术意象结构的审美特征[J].芒种(下半月),2015,0(10):149-150.
-
10邵陆军.当下的“传神和意境”——从艺术中感悟人生[J].美术教育研究,2010(6):77-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