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长期以来,贵州农业生产发展十分缓慢。直至20世纪30年代,全省绝大部分地区仍处于“刀耕火种”、“轮歇丢荒”、“广种薄收”的原始型农业生产阶段。 七·七事变后,由于贵州成为抗日战争的大后方、经济建设的重要基地,贵州经济获得较大发展。1937年底,国民政府实业部部长吴鼎昌“调主黔政”,以“革新贵州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增进后方生产,加强抗战力量“为其主要施政方针,与中央农林部、中央农业实验所往复磋商,于1938年4月1日建立“贵州省农业改进所”(简称农改所),专负改进全省农业之责。所有经费由贵州省政府与中央农业实验所平均负担,技术方面则由中央农业实验所派员协助。所内先后设置了农艺、森林、园艺、农作物病虫害、畜牧兽医、蚕桑、农业经济、农业工程研究等系及农业推广委员会共九个机构。以引进、改良、推广农作物和畜禽品种为中心,开展各种农业科学试验工作。该所成立以后对贵州农业经济的开发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出处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90-95,共6页
Guizhou Social Scien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