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23-27,共5页
The Journal of Humanities
同被引文献22
-
1卢周来.旁观新自由主义经济学[J].读书,2000(12):62-71. 被引量:9
-
2褚宏启.论杜威课程理论中的“经验”概念[J].课程.教材.教法,1999,19(1):59-62. 被引量:34
-
3王啸.从杜威的价值论看:人·教育·社会[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65-71. 被引量:7
-
4魏小萍.“主体性”涵义辨析[J].哲学研究,1998(2):22-28. 被引量:84
-
5张文军.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教育目的观的批判[J].全球教育展望,1998,28(3):63-67. 被引量:29
-
6力新.对“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不同理解[J].哲学动态,1982(5):9-11. 被引量:2
-
7王贵明.马克思主义的自由个性与自由主义的个人优先性[J].哲学研究,2001(4):3-10. 被引量:12
-
8小原国芳.小原国芳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
9凯尔纳 贝斯特(张志斌译).后现代理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
10[8]罗蒂.哲学与自然之镜[M].李幼蒸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120.
二级引证文献16
-
1易顶强.科技进步的宪法思考[J].岭南学刊,2008(3):69-72. 被引量:1
-
2何梅,黄朝霞.简述后现代主义对教师的要求[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4):81-83. 被引量:6
-
3王愫,何齐宗.杜威教育理论的人性思想基础[J].教育学术月刊,2007(11):12-14. 被引量:5
-
4房萍.英语精读教学的后现代主义思考[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4):146-147. 被引量:1
-
5樊华强.我国教育目的价值取向审思[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103-106. 被引量:10
-
6卢炳惠.刍议教育人性论对实现教育幸福的启示[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8(1):22-25. 被引量:1
-
7钱军平.基于教育目的的中国高等教育质量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09(9):12-15. 被引量:1
-
8李晶,刘晖.“存在人”的人性假设及其教育学意蕴[J].教育导刊(上半月),2010(3):8-10. 被引量:3
-
9赵荷花.人性论的新视角及其教育意义[J].教育学报,2010,6(6):11-21. 被引量:15
-
10刘新龙,徐瑞.论教育主体的生成与消亡——基于福柯的后现代主义主体解构观[J].当代教育论坛,2012(5):116-123. 被引量:1
-
1杨生平.后现代主义哲学的挑战[J].江汉论坛,1999(5):37-40. 被引量:1
-
2曲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后现代主义[J].教学与研究,1995(6):39-45. 被引量:12
-
3曹瑜.生活世界: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存在论基础的实践场[J].哲学研究,2014(3):92-98. 被引量:2
-
4朱彦振.詹姆逊后现代主义思想探析[J].宁夏党校学报,2014,16(2):56-58.
-
5荣芳.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后现代主义思想的融合[J].读书文摘(青年版),2015(2):13-14.
-
6董慧.现代空间维度的后现代想象——大卫·哈维的后现代主义思想探究[J].哲学动态,2009(8):65-71. 被引量:12
-
7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思想范式与话语汰变问题[J].江汉论坛,1999(6):55-60. 被引量:10
-
8杨耕,张立波.马克思哲学与后现代主义[J].哲学研究,1998(9):12-19. 被引量:16
-
9黄玉顺.论生活儒学与海德格尔思想——答张志伟教授[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42-49. 被引量:35
-
10耿开君.从“延异”说德里达的读法[J].求是学刊,1994,21(6):9-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