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社会形态与社会现代化问题
出处
《江淮论坛》
CSSCI
1996年第3期14-18,共5页
Jiang-huai Tribune
-
1周太平.技术社会形态初探[J].攀枝花大学学报(综合版),2001,18(3):6-8.
-
2徐建龙.科技观与唯物史观关系研究述评[J].淮北煤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2(6):20-23. 被引量:1
-
3高道才.论社会现代化及其本质——人的现代化[J].哈尔滨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3):53-56.
-
4杨怀中,裴志刚.科技文化: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0(3):297-301. 被引量:10
-
5何传启.中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图[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5,20(2):112-116. 被引量:6
-
6E.博尔竞,T.B.戈尔布诺娃,李佐唐.中国科学院的高技术革新活动[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1989,15(6):63-65.
-
7宿琳.浅析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及其现实意义[J].科教文汇,2008(33):198-198. 被引量:1
-
8胥俊章,张正敏,杨志荣,朱斌.试论中国现代化的能源建设[J].自然辩证法通讯,1980,2(2):16-23.
-
9陈九龙.科技创新活动中的信息化与数据挖掘[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9,31(2):56-60. 被引量:9
-
10施端宁.论我国经济发展的目标和战略指导思想的选择[J].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0(4):68-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