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江淮论坛》
CSSCI
1996年第3期64-70,共7页
Jiang-huai Tribune
同被引文献17
-
1杨奎松.陈独秀与共产国际——兼谈陈独秀的“右倾”问题[J].近代史研究,1999(2):71-120. 被引量:41
-
2王洪模.关于陈独秀一生活动的评价[J].中国社会科学,1985(5):3-25. 被引量:6
-
3张文涛.略论陈独秀早期思想的两个转变[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32(4):20-27. 被引量:2
-
4[3]王树棣等.陈独秀评论选编(上、下)[C].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2.
-
5陈独秀.二十世纪俄罗斯的革命[J].每周评论,1919,(4):20.
-
6[10]中国革命博物馆编.蔡和森的十二篇文章[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
7[13]晨报[N].1920-02-11.
-
8斯诺.西行漫记[M].北京:三联书店,1979..
-
9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
10唐宝林,陈铁健.陈独秀与瞿秋白[M]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
-
1张雪峰.宋庆龄与第一次国共合作[J].文史杂志,1996(6):8-10.
-
2王欣睿.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对中国革命的影响[J].黑龙江史志,2015(10):46-46. 被引量:1
-
3刘秀萍.五四运动对毛泽东选择救国道路的影响[J].社会科学论坛,2000(5):42-44. 被引量:2
-
4丛培欣.读《秦献记》[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4(2):72-74.
-
5刘笃成.论郭沫若世界观转变的主客观条件[J].郭沫若学刊,1999(3):31-37. 被引量:1
-
6周亚平.林修梅:一生志事,尽瘁国家[J].湘潮,2003,0(3):45-47. 被引量:1
-
7王娟.关于辛亥革命的评价[J].军队党的生活,2011(10):21-21.
-
8王伯麟.李根源和他的出生地[J].云南史志,2000(3):46-50.
-
9赵勤,杨焕英.李根源与朱德之间的师生之谊[J].大理,2004(1):59-61.
-
10张平.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典范李大钊[J].中华文化论坛,1995(2):18-18.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