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母校西仓坡的旧址,大西门原在与钱局街的邻接处,称为“北大园”。一进六个大小不一的院落,便是背靠文林街的操场了。这是主要的教学生活区。习惯叫做“昆南院”。隔文林街相望的是“昆北院”和“清华园”。环境格外清幽,是上音乐课和田径运动的地方。三十四年前,我在此戴上了印有联大标志的附中校徽。这是与数千小学毕业生拼搏,每年仅有一百人能够得到的荣誉。象一块可以任意塑造的泥,我的一生,大体也就在中学里初具雏形。因此,母校是我智慧的摇篮、精神和灵感的源泉。算来迄今已离别二十八年,校园面貌早已全非,几经迁移。但往昔的印象,仍时时出现在我的梦里。那是些多么甜美的梦啊!故乡特有的蓝天白云之下,我又回到母校:大殿前方坛里的桂花正开,学生宿舍廊檐下的青苔。
出处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0年第S1期139-140,共2页
Journal of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