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试论《芙蓉镇》对人性人情的表现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人之所以为人,其根本在于有其人的本质,即人性。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他还指出:整个历史也无非是人类本性的不断改变而已。由此观之,人性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并且在一定社会历史情况下变化和发展,同时也制约着历史的前进与发展。所谓人情,我认为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相互关系,它通过言语、表情和行为来表现人性,所以它也和人性一样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并在一定社会历史情况下变化和发展;同时也影响着社会历史的前进和发展。文学应该描写人性和人情,通过人性与人情的演变揭示时代本质和社会面貌,就是十分必要的了。长篇小说《芙蓉镇》,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这种人性与人情,即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被扭曲、被暗化的人性与人情,表现特定历史时期政治风云的无常变幻,从而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态度与追求。 关于人性的表现。马克思主义人性观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在阶级社会前,它主要表现为人的社会实践性;在阶级社会中,它主要表现为人的阶级性。但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性的观点,也需要加以发展和补充,这就是:当阶级社会发展到阶级矛盾在社会生活中不是主要矛盾的时候。
作者 柴仙山
出处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1989年第2期102-102,共1页 Journal of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 相关文献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