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释“无类”兼解“有教无类”》一文列举了关于“有教无类”的三种解释:一是“教育不分贫富贵贱”,二是“按地域教练奴隶,不分族类”,三是“虽有教令,却无善德”。其实,除这三种解释之外,还有一种古代学者提出的比较合理的解释,而这一解释一直为今人所忽视。这种解释解“有教”为“有了教育”,解“无类”为“品行无差别”。概括起来说,就是“有了教育,可以使人们的思想品行趋向一致,不再有善恶之分。”这种解释最早见于《汉书·地理志》:“巴、蜀、广汉本南夷,秦并以为郡,土地肥美,……民食稻鱼,亡凶年忧,俗不愁苦,而轻易淫佚,柔弱褊厄。景、武间,文翁为蜀守,教民读书法令,未能笃信道德,反以好文刺讥,贵慕权势。及司马相如游宦京师诸侯,
出处
《齐鲁学刊》
CSSCI
1989年第6期93-94,共2页
Qilu Jour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