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关于“有教无类”的另一种解释 被引量:3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释“无类”兼解“有教无类”》一文列举了关于“有教无类”的三种解释:一是“教育不分贫富贵贱”,二是“按地域教练奴隶,不分族类”,三是“虽有教令,却无善德”。其实,除这三种解释之外,还有一种古代学者提出的比较合理的解释,而这一解释一直为今人所忽视。这种解释解“有教”为“有了教育”,解“无类”为“品行无差别”。概括起来说,就是“有了教育,可以使人们的思想品行趋向一致,不再有善恶之分。”这种解释最早见于《汉书·地理志》:“巴、蜀、广汉本南夷,秦并以为郡,土地肥美,……民食稻鱼,亡凶年忧,俗不愁苦,而轻易淫佚,柔弱褊厄。景、武间,文翁为蜀守,教民读书法令,未能笃信道德,反以好文刺讥,贵慕权势。及司马相如游宦京师诸侯,
作者 张松辉
出处 《齐鲁学刊》 CSSCI 1989年第6期93-94,共2页 Qilu Journal
  • 相关文献

同被引文献5

  • 1曾玲.孔子“有教无类”辨[J].作家,2008,0(14):122-122. 被引量:1
  • 2杨伯峻:《论语译注》《论语·卫灵公第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70页.
  • 3主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卷六,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45、446、446页.
  • 4蒙金含:《“有教无类”思想再探》,《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s1期.
  • 5王世巍.“有教无类”新解[J].上海教育科研,2014(2):34-35. 被引量:3

引证文献3

二级引证文献4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