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吾谁与归”解
被引量: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吾谁与归”解陈建生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人们对全文结尾“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一句的理解有很大的分歧。关键在于对“与”字的词性和作用的理解。一般选本都认为“与”是介词,也有认为是助词的,我们同意助词说。《岳阳楼记》中的这句话出自《礼记·檀弓下》“死...
作者
陈建生
机构地区
徐州师范学院中文系
出处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68-68,共1页
Research in Ancient Chinese Language
关键词
“与”
《岳阳楼记》
礼记·檀弓
《经传释词》
语气助词
师范学院
《诗经》
王氏父子
礼记正义
范仲淹
分类号
H141 [语言文字—汉语]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48
引证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5
同被引文献
48
1
古敬恒.
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古代汉语教学初探——“古代汉语”教学优化研究之一[J]
.高校教育管理,2003(4):65-71.
被引量:9
2
程瑞君.
“何厌之有”解[J]
.古汉语研究,1996(2):70-70.
被引量:3
3
王彦坤.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第一册文选注释之若干疑难问题[J]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17(4):106-111.
被引量:5
4
余志朝.
“吾谁与归”正诂[J]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12(2):94-95.
被引量:1
5
薛克谬.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究竟是什么句式?[J]
.语文世界(上旬刊),1996(9):39-39.
被引量:1
6
富金壁.
“其与能几何”与“吾谁与归”[J]
.语文建设,2001(12):45-45.
被引量:1
7
王叔岷.《古籍虚字广义》第6-7页(中华书局,2007).
8
汪少华.《(国语)(左传)“其与几何”:名词、语气词还是副词》(《古诗文词义训释十四讲》第87-96页,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
9
俞樾等.《古书疑义举例五种》第5页(中华书局,1983).
10
《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中华书局,1980).
引证文献
3
1
潘玉坤.
句中虚词“与”及其相关句型[J]
.语文研究,2011(1):28-34.
被引量:4
2
郑珮聪.
“吾谁与归”新解[J]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2013(8):48-51.
3
贺卫国.
探讨教材缺失,提高古汉语教学质量[J]
.时代文学(上半月),2007(1):166-167.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5
1
贺卫国.
大众化语境下的古代汉语教学[J]
.百色学院学报,2011,24(2):138-140.
被引量:1
2
张建.
汉语复句关联标记模式的组合经济性[J]
.汉语学报,2012(4):88-94.
被引量:25
3
郭仕超,喻遂生.
甲骨文时间表达式“A向B”研究[J]
.古汉语研究,2013(2):24-29.
被引量:2
4
郑珮聪.
“吾谁与归”新解[J]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2013(8):48-51.
5
李凌梅.
2000年以来汉语虚词研究综述[J]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2016(11):108-109.
被引量:2
1
程邦雄.
释“美轮美奂”[J]
.古汉语研究,1997(1):50-50+80.
被引量:4
2
钟如雄.
《礼记》“壹似重有忧者”正读[J]
.学术研究,2004(6):143-144.
3
黄思怡,蒋显文.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先”“后”的翻译[J]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4(12):48-49.
4
范仲淹,丰华瞻.
江上渔者[J]
.外国语,1993,16(4):6-6.
5
李景泉,侯晓菊.
《礼记·檀弓》“壹似重有忧者”解——兼说对先秦文献中几个“壹”字的误释[J]
.内蒙古社会科学,2001,22(S1):63-65.
6
余志朝.
“吾谁与归”正诂[J]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12(2):94-95.
被引量:1
7
洋.
美轮美奂[J]
.新闻爱好者,1999(8):16-16.
8
李冬红.
范仲淹词论[J]
.现代语文(高中版),2001(11):50-52.
9
王彦坤,周若虹.
析所谓表假设的否定副词“微”[J]
.学术研究,2006(10):146-146.
10
骆伟里.
《辞源》“三礼”条目疏误例析(之三)[J]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20(2):5-8.
古汉语研究
1994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