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模糊语言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十四行诗(Sonnet),又译作“商籁体”,13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意大利。它原是一种流行在民间的抒情诗体裁,不久就为文人所采用,有了固定的节奏和韵脚。十四行诗在16世纪初叶传入英国,很快就风行诗坛,到16世纪末,已成为英国最流行的诗体之一,产生了象锡德尼(Sidncy),斯宾塞(Spenser)等著名的十四行诗人。莎士比亚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这一诗体。他的十四行诗不仅是英国十四行诗的巅峰,在世界抒情诗宝库中也保持着崇高的地位。“莎士比亚以惊人的艺术表现力得心应手地运用了这种诗体,在短短的十四行诗中,表现了广阔的思想天地”(屠岸:《十四行诗集》)。诗行中模棱两可的词句更进一步丰富了诗的语言,并以其微妙多采的含义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
作者 倪钧为
出处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3年第2期48-52,共5页 Journal of Yangzhou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相关文献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