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不弃传统:文学对于历史的无可回避的选择——中国现代文学史视野中的“讲话”意义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历史作为一面镜子,总是不时返观过去,映照现实,启迪未来。毛泽东1942年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作为历史的产物,流布于世已历半个世纪,它在文学艺术界及至整个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久远影响,很有点像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说的是什么力量也无法“驱除”的“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它对于历史与现实必具返顾、观照意义也是不待论证的。可以着重探讨的倒是:联系文学发展现状,再重温“讲话”,可以从中获取的最主要的启示是什么? 为避免作为泛泛论述,这里只想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特定视角切入,探究“讲话”
作者 王嘉良
出处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2年第2期1-5,共5页 Journal of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 相关文献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