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辞海》“脂粉”条目中,把脂粉理解为“胭脂和香粉”,这是欠妥的。脂,《说文》:“戴角者脂,无角者膏”。台湾《中华大字典》案:“牛羊为戴角者,豕为无角者。”可知脂的本义是指有角的动物的油脂、膏脂,后来引申和泛指动植物所含的油质、脂膏。脂在我国古代是当时妇女常用的化妆品之一,如《诗经》中:“手如柔荑,肤如凝脂”(《卫风·硕人》);“尔之亟行,遑脂尔车”(《小雅·何人斯》)等等。作为古代化妆品的脂,有唇脂和面脂之分。汉·刘熙《释名》曰:“唇脂以丹,作象唇赤也。”梁·刘缓《评倾城人》:“粉光犹假面,朱色不胜唇”。看来犹若今日之口红,专用以涂唇、点红。用以涂面的为面脂,在我国商周时期就已有之;但此时的面脂无色,主要为防寒而用,如今日的雪花膏、油脂之类,然决不是当今的胭脂。“不待脂粉芳泽,而性可说者,西施阳文也。”(《淮南子·修务》)后来,脂常常与粉字一起连用,渐渐形成了一个固定词组。如《史记·佞幸列传》里:“孝惠时,
出处
《语文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40-41,共2页
Linguistic Re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