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广西林业科学》
2004年第2期109-110,共2页
Guangxi Forestry Science
共引文献4
-
1韦龙宾.广西岩溶地区生态恢复重建研究现状及展望[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6):4906-4908. 被引量:4
-
2覃宗泉,娄秀伟,雷会义.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促进石漠化治理初探——以贵州安顺市为例[J].贵州农业科学,2008,36(2):129-131. 被引量:16
-
3付强,葛发权,杨春艳,王秀君.六盘水市石漠化治理模式初探[J].贵州畜牧兽医,2009,33(5):43-44. 被引量:2
-
4孙凡,徐胜旺,马生丽,赵靖明,张磊,张富华.典型喀斯特地区季节性石漠化与生态环境建设[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5):1-6. 被引量:9
同被引文献28
-
1林中衍.广西岩溶地区石漠化生态经济治理模式[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1(2):34-37. 被引量:12
-
2王良健.贡嘎山东坡森林土壤有机质的垂直分布规律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1994(3):29-33. 被引量:15
-
3张玉兰,陈利军,张丽莉.土壤质量的酶学指标研究[J].土壤通报,2005,36(4):598-604. 被引量:68
-
4张勇,庞学勇,包维楷,尤琛,汤浩茹,胡庭兴.土壤有机质及其研究方法综述[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5,27(5):72-78. 被引量:106
-
5董宾芳.我国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问题研究——以滇黔桂三省区为例[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2(2):90-94. 被引量:13
-
6张冬青,林昌虎,何腾兵.贵州喀斯特环境特征与石漠化的形成[J].水土保持研究,2006,13(1):220-223. 被引量:33
-
7王海英,宫渊波,陈林武.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的比较——以嘉陵江上游地区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15(2):201-206. 被引量:13
-
8连纲,郭旭东,傅伯杰,虎陈霞.黄土高原小流域土壤容重及水分空间变异特征[J].生态学报,2006,26(3):647-654. 被引量:76
-
9龙健,李娟,江新荣,邓启琼,李阳兵.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不同恢复和重建措施对土壤质量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6,17(4):615-619. 被引量:39
-
10涂成龙,何腾兵,林昌虎,林绍霞.贵州西部喀斯特石漠化地区草地土壤有机质和氮素变异特征初步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6,20(2):50-53. 被引量:13
引证文献4
-
1覃勇荣,岑忠用,刘旭辉,韦杰玲,韦永祥,蓝崇钰,束文圣.桂西北石漠化地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性状的初步研究[J].河池学院学报,2006,26(5):34-41. 被引量:6
-
2覃勇荣,韦丹妮,黄健,岑忠用,覃宝山,蓝崇钰.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石漠化地区土壤多酚氧化酶的影响[J].河池学院学报,2007,27(2):41-45. 被引量:8
-
3兰秀美.浅谈忻城县石漠化治理存在问题及对策[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4,37(3):45-48. 被引量:1
-
4陈富友,郭兴.保山市岩溶地区石漠化林业治理措施探析[J].南方农业,2016,10(8):79-79.
二级引证文献14
-
1谷勇,陈芳,李昆,吴昊.云南岩溶地区石漠化生态治理与植被恢复[J].科技导报,2009,27(5):75-80. 被引量:17
-
2刘旭辉,覃勇荣,邹振旺,张康,潘振兴,刘倩,姚丽.不同植被对广西石漠化地区土壤有机质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8):394-398. 被引量:15
-
3苏天明,李杨瑞,韦广泼,江泽普.甘蔗酒精废液对土壤理化性状及氧化还原酶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9,17(6):1106-1110. 被引量:14
-
4高华端,孙泉忠,袁勇.喀斯特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侵蚀特征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10,30(2):92-96. 被引量:20
-
5徐高峰,谷勇,陈喜英,殷瑶,王藜颖.建水县岩溶山地不同造林时间造林效果分析[J].山东林业科技,2010,40(6):32-33. 被引量:6
-
6覃勇荣,梁文忠,陈贵常,余美君,覃兴家,刘旭辉.不同植被对桂西北石漠化地区土壤生化作用强度的影响[J].西北农业学报,2013,22(12):68-74. 被引量:2
-
7申文辉.广西石漠化综合治理研究进展及展望[J].广西林业科学,2014,43(4):395-400. 被引量:6
-
8何昆明,邱忠平,连红民,刘凡.填埋场中多酚氧化酶活性测定条件优化[J].环境科技,2015,28(3):22-26. 被引量:1
-
9刘岩.转基因亚麻根系分泌物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35):264-266. 被引量:2
-
10覃勇荣,苏盛,黄小梅,白新高,牟光福.不同植被对石漠化地区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J].河池学院学报,2016,36(5):1-8. 被引量:6
-
1罗部容.双峰县石漠化综合治理对策[J].湖南林业科技,2010,37(2):98-100.
-
2官国培.喀斯特地貌石漠化现状与植被恢复[J].中国林业,2002(06A):18-18. 被引量:5
-
3张占兴,张丽珍.易门岩溶地区石漠化现状与防治对策[J].林业建设,2006(3):24-26.
-
4樊日文.忻城县水稻机插秧为何一冷再冷[J].农机科技推广,2016(6):34-35. 被引量:1
-
5车家骧,苏维词,滕建珍.乌江下游德江县喀斯特石漠化现状及防治对策[J].中国水土保持,2006(5):39-40. 被引量:5
-
6刘立才.南川区石漠化现状及治理模式探析[J].重庆林业科技,2016,0(1):31-33.
-
7樊永生,黄珍花,刘剑忠.广西忻城县玉米品种比较试验[J].广西农业科学,2010,41(8):780-782. 被引量:6
-
8吕涛.3S技术在贵州喀斯特山区土地石漠化现状调查中的应用[J].中国水土保持,2002(6):26-27. 被引量:46
-
9许德勤.忻城玉米纹枯病的发生情况调查及防治试验[J].广西植保,1993(1):7-8. 被引量:1
-
10邓忻会,石文学.忻城县近年玉米铁甲虫的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J].广西植保,2010,23(1):25-28. 被引量: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