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来,呼唤“关东文学”的议论已成热门话题,除了试图找到某种理论根据外,有的论者还抬出“东北作家群”来为之佐证。这些“药方”对于医治吉林文学界的“创作疲软症”并无多少裨益。其实,吉林文学之所以长期走不出低谷,根本原因就是我们吃了“关东”这个虚幻名词的亏。我们老是幻想着用“地方土特产品”打入全国市场,但实际正是这些“劳动密集型”的初级产品,无法同那些“思想密集型”的高技术产品展开竞争,从而使我们根本没有找到与全国乃至世界文学进行对话的共同语言。
出处
《文艺争鸣》
CSSCI
1991年第2期60-62,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