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上古入声韵尾的清浊问题 被引量:3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古汉语的入声韵尾一般都作清的-p-t-k,这与现代粤、闽、客家方言的入声韵尾相同,也跟越南、日本的汉字译音的入声尾相当。所以高本汉构拟-p-t-k时,古音韵学家大都予以承认了。但高氏在他的《中国音韵学研究》第17章第1节"韵尾辅音"中指出过,其中-t尾高丽译音都作-l,古代又常用来对译外国的-r,Pelliot就曾因此主张采取一个介于-t-r之间的-(?)。对此高氏特别作了下列解释,设想两种可能: 1、这是古代已有的方言分别,有些方言的-t在别的地方读-d,这个-d,按照Pelliot所确指的途径,中间经过齿摩擦音-d而变成-r。这就可以解释高丽的-了。 2、我们可以想像入声字也许本来是收-b -d -g的,经过类似德文"
作者 郑张尚芳
出处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67-74,共8页 Studies in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 相关文献

同被引文献38

引证文献3

二级引证文献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