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论作为自足体的诗歌语言 被引量:1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在文学的接受现象中,诗意的难解恐怕是古住今来最令读者和批评家“气闷”的一个问题。几年前,围绕着对“朦胧诗”的评价展开的“懂”与“不懂”的争论就是一个例证。人们对诗的不解,一方面是对新的表达方式不适应造成的,由这种不适应产生的审美态度,西德批评家G·格林称之为“潜反射审美态度”,即已成的审美经验对接受的对抗和抵制。然而,这终究是一个暂时的现象,随着作品的社会传播和理论阐释,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总是会被接受的,困难在于问题的另一面,即接受的程度如何?当一首诗摆在读者面前,诗对读者有什么要求?你读懂了诗的语言要素,是否就真正理解了作为结构整体呈现的诗意?抑或你连语言要素也不理解,这又是为什么?这一连串的问题必然把我们的注意力吸引到作为文本现实的诗的内部构成中来,我们的思路将经由诗歌作品的与者与受者、诗歌语言与常规语言的关联性和差异性这两个角度追踪到诗歌的本体意义这一层而上来,而这个思路的逻辑起点是,诗歌语言是一种价值自足的语言存在。
作者 宋琳
出处 《当代作家评论》 1988年第2期72-78,共7页 Contemporary Writers Review
  • 相关文献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