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论小说的象征模式(上)
被引量:
6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象征已经逐渐引起小说艺术的莫大兴趣。象征似乎从诗的国度款款而来,从而在小说领域注入诗的魅力:言近而旨远,托物以喻志。作为一个新的艺术动向,象征吸引了许多作家的注意。所以,当小说艺术闯出情节模式之后,象征则自然而然地成为一个新的聚身基地——成为一种新的小说艺术模式。一批富于象征意味的小说显然激动了不少批评家。陆续出现的一批论文认真地从理论上阐明和倡导了这个艺术动向。由于象征的容涵、寓托与诗意。
作者
南帆
出处
《小说评论》
1987年第1期23-27,共5页
关键词
传统象征
小说艺术
象征模式
作家
情节模式
形象体系
象征意味
象征意象
象征性意象
叙述方式
分类号
I207.4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81
引证文献
6
二级引证文献
7
同被引文献
81
1
陶东风.
80年代中国文艺学主流话语的反思[J]
.学习与探索,1999(2):98-106.
被引量:31
2
范智红.
现代小说的象征化尝试[J]
.文学评论,1999(5):85-96.
被引量:6
3
杜书瀛.
内转与外突——新时期文艺学再反思[J]
.文学评论,1999(1):108-118.
被引量:13
4
孙先科.
象征化与符指化:拓宽典型化叙事规范[J]
.文艺理论研究,1998(5):16-23.
被引量:3
5
陈旭光.
论《少年中国》的象征主义译介与早期新诗的期待视野[J]
.文艺理论研究,1998(5):72-77.
被引量:4
6
王光东.
中国现代诗歌中的象征主义[J]
.文史哲,1998(1):112-116.
被引量:2
7
鲁枢元.
文学的内向性——我对“新时期文学‘向内转’讨论”的反省[J]
.中州学刊,1997(5):86-96.
被引量:24
8
傅正谷.
当代小说创作中的新象征主义思潮[J]
.天津社会科学,1986(3):79-84.
被引量:1
9
南帆.
小说技巧十年——1976—1986年中、短篇小说的一个侧面[J]
.文艺理论研究,1986(3):18-30.
被引量:15
10
鲁枢元.
用心理学的眼光看文学[J]
.文学评论,1985(4):3-10.
被引量:19
引证文献
6
1
丛桂芹.
新时期以来“象征”研究述评[J]
.中国文学研究,2002(4):87-90.
2
谭学纯.
基于修辞学学科交叉性质的观察与思考[J]
.修辞学习,2008(2):41-49.
被引量:5
3
冯志平.
吴组缃小说的象征艺术[J]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9(6):23-25.
4
王浩洪.
浅论文学对现实世界的把握方式[J]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1990,0(2):33-37.
5
段晓琳.
主体与本体:文学“向内转”的双重维度——兼谈新时期主体论与形式文论的关系[J]
.当代作家评论,2018,0(2):95-105.
被引量:2
6
厉平.
模糊文学初探[J]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1988,0(4):107-112.
二级引证文献
7
1
吕晶晶,王蕊.
修辞学研究范式的重构和工具性范畴的建设--首届望道修辞学论坛述评[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0(2):140-140.
2
江结宝.
关于修辞学的边缘化问题[J]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6(4):21-26.
被引量:1
3
冯全功.
新世纪《红楼》译学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基于国内学术期刊的数据分析(2000—2010)[J]
.红楼梦学刊,2011(4):135-154.
被引量:31
4
刘桂芳.
关于构建汉语语义修辞学的一点思考[J]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3,30(12):20-22.
5
段晓琳.
“向内转”与“现代派”的理论渊源[J]
.文艺论坛,2020(1):58-67.
6
冯全功,枣彬吉.
学术平台、学者成长与学科建设——以浙江大学中华译学馆为例[J]
.上海翻译,2020(6):91-94.
被引量:2
7
段晓琳.
“向内转”:鲁枢元1980年代文艺研究关键词[J]
.中州大学学报,2023,40(4):1-9.
1
夏红军.
论艾略特《荒原》的艺术模式[J]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6(1):28-31.
2
杨冬丽.
浅析英语经典短篇小说中的传统象征[J]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9(4):93-94.
3
沈晓妮.
以“光”为例探讨文学原型的形成[J]
.文教资料,2009(25):6-7.
4
沈天鸿.
农耕文化诗歌的最后杰出代表——海子诗歌简论[J]
.安徽文学,2013(8):146-148.
5
余苏凌.
略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象征手法的运用[J]
.国外文学,1999(1):71-77.
被引量:28
6
杨成孚.
论中国古代诗词的“男女比君臣”[J]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6):60-68.
7
杨蕾.
劳伦斯《马贩之女》中的象征解读——生命的转折[J]
.青年文学家,2010,0(18):16-17.
被引量:1
8
钟本康.
试析小说内涵的二重性[J]
.文艺理论研究,1987(5):57-60.
9
如何理解整体象征中淡化时空的特征[J]
.文艺理论研究,1987(4):59-59.
10
南帆.
论小说的象征模式(中)[J]
.小说评论,1987(2):58-64.
被引量:4
小说评论
1987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