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现实主义的框架 表现主义的构思 关于影片《原野》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看过电影《原野》,不少同志都觉得影片似乎有点失真,于是一连串的问题提了出来。诸如“仇虎杀焦大星如何下得去手”啊,“焦母在当时的农村是否真实”啊,等等。有的观众甚至怀疑“仇虎到底是不是农民”,“花金子是不是良家妇女”。我以为观众们产生这样的疑问是自然的,合乎情理的。我读过曹禺先生的话剧剧本,也走访过一些同样读过这个剧本的朋友。在读原剧本时,我们仿佛都没有上述那种失真的感觉,至少是没有那么明显。可电影观众为什么就会有失真之感,并且提出一连串问题呢?我想,症结恐怕就在于电影的改编者用现实主义的框架承载了表现主义的构思。我们知道,电影《原野》是根据曹禺先生的同名话剧剧本改编的,原作写成于1936年。当时正是表现主义戏剧极盛于美国。
作者 王长安
出处 《电影艺术》 1986年第12期31-32,27,共3页 Film Art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