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面粉“纵横谈” 被引量:1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面粉”的“面”,原写作“麪”,俗作“麵面”,许慎说“麪,麦屑也,从麥丐声”,指的就是面粉。后写成“面”,用的是同音替代简化法,“面”本是“脸面”之“面”。 古代的“面”,成了现代普通话的“面粉”,这是汉语词汇不断双音化的自然结果。可是,在北方好些地方的口语里,象北京、济南、西安,还可以只说一个“面”字,如“店里进了十袋面”。北方是小麦产区,面粉历来是最主要的细粮,人们在交际中常常要提到,而最常用的词往往在双音化的冲击下也岿然不动,保持单音状态,如“人、水、天、打、红”就是这样,因为说起来简短省事。这在语言学上叫“经济性原则”。在南方的吴、粤、闽、客家、湘、赣等方言中,表示面粉却无不用双音词,如苏州、广州、厦门、梅县的“面粉”,长沙、南昌的“灰面”,无锡的“干面”,温州的“麸面”,潮州的“面灰”等等。因为这些地方都是产稻区。
作者 刘丹青
出处 《汉语学习》 1986年第5期40-41,共2页 Chinese Language Learning
  • 相关文献

同被引文献6

引证文献1

二级引证文献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