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接受美学与陈奂生系列小说
被引量: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接受美学,又称接受方法、接受理论、接受研究,是六十年代以来国外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研究方法。它最主要的特征是反对单纯从作家、作品的角度研究文学,主张把读者(包括批评家、作家在内)作为研究的对象,十分重视读者在文学作品传播中的作用。这无疑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不过,这种方法本身还不成熟,尚在发展中。近几年国内有人对接受美学作了介绍。至于如何把此方法具体运用于文学研究实践,目前还处于试验阶段。
作者
郑祥安
出处
《天津师大学报》
1986年第5期60-63,86,共5页
关键词
陈奂生
小说创作
高晓声
六十年代
研究实践
文学研究方法
文学作品
人物形象
重视读
作家
分类号
G658.3 [文化科学—教育学]
C55 [社会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9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9
1
约翰.契纳雷,柯力.
高晓声创作简评[J]
.当代外国文学,1985,6(1):192-194.
被引量:3
2
时汉人.
高晓声和“鲁迅风”[J]
.文学评论,1984(4):37-46.
被引量:9
3
王尧.
“陈奂生战术”:高晓声的创造与缺失——重读“陈奂生系列小说”札记[J]
.小说评论,1996(1):72-75.
被引量:16
4
朱招荆.
陈奂生系列小说轨迹勘探[J]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0,20(4):78-84.
被引量:5
5
钱中文.
《青天在上》与高晓声文体[J]
.文学评论,1989(4):78-86.
被引量:9
6
唐再兴,李昌华.
试论高晓声的象征性小说[J]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3(2):86-91.
被引量:4
7
范准.
论高晓声小说的幽默风格[J]
.江苏社会科学,1996(6):156-160.
被引量:3
8
金红.论高晓声与鲁迅“国民性”思想的内在联系[J].学术交流.1998(06)
9
吴国群.
试论鲁迅与高晓声反语风格的传承[J]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984,19(1):30-37.
被引量:1
引证文献
1
1
刘蓓.
新时期高晓声小说研究综述[J]
.彭城职业大学学报,2003,18(1):52-54.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1
1
张春红.
高晓声文学年谱(续1)[J]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2(5):21-27.
1
续鹏飞.
“陈奂生”为何那么真切可信[J]
.语文天地,2003(03M):5-6.
2
赵俊辉.
用心理、动作描写刻画人物[J]
.初中生(锐作文),2014,0(Z5):26-28.
3
江立员.
质疑——探究性阅读的核心[J]
.师范教育,2003,0(9):14-15.
4
洪幸福.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J]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下旬),2017,0(3):104-105.
5
阎纲.
论陈奂生——什么是陈奂生性格?[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4):28-38.
被引量:26
6
罗爱志.
感悟文本 碰撞生活——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教学案例[J]
.新课程学习(下),2009,0(12):245-245.
被引量:2
7
王宗贤.
从陈奂生的“斤斤计较”说起[J]
.阅读与鉴赏(下旬),2006,0(Z2):97-99.
8
任光清.
角色扮演,一种生动有趣的口才训练法[J]
.演讲与口才(学生读本),2009(10):41-41.
9
周秋良,欧阳文风.
王国维“系统圆照”的文学研究方法[J]
.文学遗产,2008(4):135-137.
10
汪永富,金宝丹.
高中第四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J]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下旬),2002,0(3):28-29.
天津师大学报
1986年 第5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