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表义语言BY
被引量: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一引言语言意义的形式化表达是自然语言理解的核心课题之一。本文介绍的表义语言BY试图为汉语理解系统提供一种通用的语义表达方法。BY是一种知识结构层次的语义表达语言,它以知识表达语言KLONE为基础。两者的主要不同在于BY的设计着重考虑了语义表达式结构在结构驱动的语义解释中的主导作用。BY的表达式结构清晰、简洁,便于推理,
作者
高勇
出处
《语言研究》
1985年第2期2-15,共14页
Studies in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关键词
概念层次
语义特征
语义表达式
语义解释
角色
语言理解系统
属概念
自然语言理解
名词短语
概念表达
分类号
H0 [语言文字—语言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32
共引文献
25
同被引文献
8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11
参考文献
32
1
Brachman,R. J.A structural paradigm for representing knowledge. Rep. No. 3605, BBN, Inc . 1978
2
Research in natural language understanding. Rep. No. 4190, BBN, Inc . 1979
3
Charniak, E,Wilks, Y.Computational semantics: an introduction to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natural language comprehension. . 1976
4
Gershman,A. V.A framework for conceptural analysis. . 1982
5
Hayes,P.Semantic markers and selectional restrictions. . 1976
6
Strateges for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 1982
7
Schank, R. C,Abelson, R. P.Scripts, plans and knowledge. IJCAI 4 . 1975
8
Proceedings of the 1981 Kl-ONE workshop. . 1982
9
Tanaka,Hozumi.Semantic representation language. 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1982
10
Tennant,H.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 1981
共引文献
25
1
李行德.
从语言学理论的角度研究语言获得[J]
.南开语言学刊,2009(1):129-139.
被引量:3
2
朱晓莉.
大学英语说明文写作教学研究——框架语义学视角[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1(S2):146-149.
被引量:2
3
周启强.
词汇化模式的认知阐释[J]
.外国语文,2009,25(S1):63-66.
被引量:4
4
袁毓林.
自然语言理解的语言学假设[J]
.中国社会科学,1993(1):189-206.
被引量:10
5
温晓虹,张九武.
语言习得研究概述(续)[J]
.世界汉语教学,1992,6(2):147-153.
被引量:4
6
顾阳.
生成语法及词库中动词的一些特性[J]
.当代语言学,1996(3):1-16.
被引量:92
7
杨成凯.
从汉语语法研究看中国语言学理论四十年[J]
.语言研究,1993(1):65-81.
被引量:2
8
赵斌.
中国各民族语言的语序共性分析[J]
.语言研究,1989(1):120-130.
被引量:3
9
潘海华.
机器翻译的人工智能方法研究[J]
.语言研究,1987,7(1):128-140.
10
张潮生.
JCMT日汉机器翻译系统的设计与试验[J]
.语言研究,1986,6(1):64-76.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
8
1
陆丙甫.
从语义、语用看语法形式的实质[J]
.中国语文,1998(5):353-367.
被引量:128
2
刘丹青,徐烈炯.
焦点与背景、话题及汉语“连”字句[J]
.中国语文,1998(4):243-252.
被引量:322
3
耿振生.
古代汉语的动补结构和“以”字短语的语法功能[J]
.古汉语研究,1996(2):14-20.
被引量:4
4
孙良明.
《马氏文通刊误》省略说质疑——纪念《马氏文通》出版95年[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3,38(1):81-84.
被引量:2
5
郭锡良.
介词“于”的起源和发展[J]
.中国语文,1997(2):131-138.
被引量:146
6
刘子瑜.
《孟子》“以”字用法的考察[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17(1):58-65.
被引量:3
7
谢纪锋.
《中国语文学论文选》读后[J]
.语文研究,1986(3):59-62.
被引量:1
8
何乐士.
《左传》、《史记》介宾短语位置的比较[J]
.语言研究,1985,5(1):57-65.
被引量:8
引证文献
2
1
方平权.
关于介词“于”由先秦到汉发展变化的两种结论[J]
.古汉语研究,2000(2):70-73.
被引量:10
2
帅志嵩.
“以”字介词结构的前置动因和机制[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57-63.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11
1
董秀芳.
古汉语中动名之间“于/於”的功能再认识[J]
.古汉语研究,2006(2):2-8.
被引量:37
2
袁本良.
关于“介词省略”说和“取消介词结构”论[J]
.古汉语研究,2008(2):32-37.
被引量:3
3
华建光.
位移动词“至、往”的及物化过程和机制[J]
.语言科学,2010,9(2):154-161.
被引量:8
4
杨凤仙.
试论上古介词“于”用法的演变——兼谈“V+N2+N1”的归类[J]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2(3):143-150.
5
张文.
结构关系视角下古汉语述宾结构研究[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37(2):5-12.
6
李赛男.
“何故之以”中的“以”字词性分析[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97-100.
7
邹腾云.
基于语料库对“融入”和“融入到”的句法对比研究[J]
.大学英语,2016(B09):107-113.
8
孟慧.
《左传》中“于”和“於”的用法辨析[J]
.北方文学(下),2017,0(4):223-225.
9
徐正考,杨朋飞.
“以”字处置式研究[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5):143-151.
被引量:2
10
徐帅,高群.
“晒太阳”结构的演变及生成动因[J]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1(4):111-117.
1
范思勇.
语义结构与英汉翻译[J]
.长春大学学报,2012,22(7):822-825.
2
林玉山.
反义词和反义词词典的收词问题[J]
.辞书研究,1988(3):10-18.
被引量:3
3
顾阳.
生成语法及词库中动词的一些特性[J]
.当代语言学,1996(3):1-16.
被引量:92
4
李晋霞.
论动词的内部构造对动词直接作定语的制约[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3):22-29.
被引量:3
5
刘凤花.
成语的隐喻认知机制解读[J]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2008(1):12-13.
被引量:1
6
张国宪.
双价形容词对语义结构的选择[J]
.汉语学习,1995(4):8-13.
被引量:21
7
付继华.
英语虚拟语气的“真”与“假”[J]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139-142.
8
毛华奋.
历史国俗词语的迻译技巧和方法[J]
.台州师专学报,1996,18(4):73-76.
9
曹翔.
试论"被"的词性[J]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24(1):55-59.
被引量:5
10
陶源,胡谷明.
致使动词语义韵翻译研究——基于俄汉平行语料库的专业文本[J]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5,0(1):119-124.
被引量:8
语言研究
1985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