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在树林间的日日夜夜 被引量:1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新小说”在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风行一阵以后,七十年代渐渐失去势头。 “新小说”的代表作家是罗伯·格里叶、娜达丽·莎罗特、米歇尔·布托、克洛德·西蒙、玛格丽特·杜拉和罗伯尔·平热等。他们没有明确的纲领。因为他们的作品多由巴黎子夜出版社出版,因此他们无形之中成了以子夜出版社为中心的一个集团。他们各自进行写作,不约而同在五十年代初形成一种新的倾向,为标新立异,称为“新小说”。这些共同倾向可归纳为如下几点:1.拒绝过去的一切小说传统,特别是反对巴尔扎克式的小说;罗伯·格里叶主张小说“无信息”,“客观记录”;2.革新小说的写作技巧:①情景的反复出现;②故事多发生在一天之内;③叙亨方式呈星形状;④要求读者参与。某些情节本身意义模棱两可,結局往往不明朗,请读者自己去做出解释或完成故事的结局。3.人物缺乏个性。4.内容多是生活琐事。 “新小说”客观上是二次大战后法国社会的一种反映。一方面,人们对社会生活的“荒谬性”不满,要求革浙,而“新小说家”希望通过“改变书本来改变生活”;另一方面,大战以后的法国又进行了一次工业革命,技术统治一切,人成了机器的奴隶,反映在“新小说”中,人物多数都是无个性、无目标的角色。(请参阅本刊1980年第五期《法国的新小说》一文)。 “新小说”的内容和写作技巧的特点,《在树林间的日日夜夜》中皆或多或少有所体现。全篇故事从母亲走下飞机到玛塞尔哭叹母亲的命运,没有超过二十四小时。在这不到二十四小时之中,时而穿插母亲的发财史,时而回忆儿子的童年和玛塞尔的悲惨遭遇。而主线还是母亲发财以后的心理状态,以及儿子和玛塞尔半饥半饱的生活。母亲发财,儿子贫困,两者的差别给人深刻的印象。 书中人物的生活都很平淡(对法国人来说)。从他们的琐碎生活和相互关系中,我们不难发现法国社会中金钱的主宰作用。而弃儿出身的舞女玛塞尔是书中最令人同情的人物。她在舞场花枝招展,在舞场外不得温饱,不正是资本主义社会表面繁荣与下层贫固的写照吗?而母亲、儿子和玛塞尔三人之间的关系,不也是资本主义社会世态炎凉的风俗画吗?儿子这个人物比较复杂。他少壮不读书,贪睡贪玩,诚然不可取。母亲让他继承产业,他又不愿不劳而获。这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一部分青年独立不羁的精神。夜总会老板的表现,在他那个社会,可说是平平常常,但对中国读者来说,却也是认识西方世界的一面小小的镜子。总的来说,《在树林间的日日夜夜》一方面具有“新小说”的某些特点,另一方面还有一定的现实主义因素。
机构地区 巴黎大学
出处 《外国文学》 1984年第8期70-92,共23页 Foreign Literature
  • 相关文献

同被引文献14

引证文献1

二级引证文献1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