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公仔,是广东话特有的名词。因缘时会,这个词越来越多见使用。如:公仔书;公仔纸;公仔饼;石湾公仔……不仅人们口头上这样讲,连书报上也这样登。这,并不奇怪,约定俗成的方言土语流行开来,有时是会渐进到全民族的通语里去的。公仔,是怎么个来由?一向无人深究。“粤语称物之小者为仔”,于是直觉地把公仔臆测为“供孩子们玩几的小东西”。这个臆测不错,但只得其果,未及其因。公仔一词其实渊源有自,而且古老得很。据考:“公仔”是由“傀儡子”音转而来。字书载:傀儡子或称魁儡子、窟磊子,指的是木偶戏和戏里的木头人。传说傀儡戏首创于汉代,千百年来作为一种艺术,供人欣赏,直至今天。傀儡子的形制有大有小,小的可以弄诸指掌之间,特别逗人喜爱。宋元时,民间已有七夕节供养土木小偶人争妍逞丽的习俗。其后,它就成为儿童们玩耍的恩物,各地称谓不一,岭南人沿袭傀儡子之名叫做公仔。“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