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隋及初唐,在文献学上的特点是集成而少开创,多因袭、曲徇旧文、旧义,在辨伪学上很少建树。即以《尚书》为例,《隋书·经籍志》说:"梁、陈所讲,有孔(按:即伪孔,下同)、郑二家,各代唯传郑义。至隋,孔郑并行,而郑氏甚微。自余所存,无复师说。"由此可见,南朝时伪孔与郑玄两家尚能平起平坐,至隋,伪孔已占绝对优势。入唐,亦不重辨伪。唐初所修《隋书·经籍志》,在著录群书时,多注存亡,而绝少辨真伪。当时对伪《古文尚书》亦深信不疑。至孔颖达等人作《尚书正义》,固然对《尚书》诸本的真伪问题难以迴避,在疏中不得不加以论辨,但颠倒是非,以伪为真,以真为伪,致使谬种流传,千载不已。具体情况,前已引述。
出处
《文献》
1983年第1期246-256,共11页
The Document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