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汉语遇、蟹、止、效、流五摄的一些字在侗台语里的对应 被引量:4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拿汉语带-u尾和-i尾的遇蟹止效流五摄里的一些字跟侗台语各代表方言里同一词项的字相比,可以看出它们的主要元音或韵尾也多半是i或者u或者其他相近的音,一部分侗台语对应字带-t或-k,可以跟上古汉语的-d或-g尾对应。五个韵摄里的字分别归入上古鱼侯之脂佳微祭宵幽九个韵部进行对比。对比的结果,作者认为汉语和侗台语从一种原始语分化出来的线索是"可解释的",虽然论文的解释仅仅是一些"草图"。论文的主要目的是提出"同源体系"这个术语。一些字在意义上,或者在语音上(包括古文字的谐声关系上)相关联,我们就说它们有"同源关系",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有同源关系的字,构成一个"同源体系"。这个同源体系如果在侗台语里也有同样反映的,我们就说这里有同源体系上的一致性。同源体系的一致性有两种情况:1)汉语有A B两个字同义,构成一个同源体系,但是不同音,侗台语里也有同义不同音的甲乙两个字跟汉语对应。比如"筷子"古称"箸",汉语现代潮州方言称t■,台语剥隘方言也称t■,但是上古汉语还有一个"梜"字跟"箸"字构成同源体系(《礼记·曲礼》),"梜"上古音为kiap,现代泰语"筷子"为ta■ kiap。又如"雾"也称"蒙"(《经书·洪范》),厦门方言完整地反映了这个同源体系,"雾"字上古汉语为miag,跟原始台语m■K可以对应,侗、水、毛难为mon或mun,除鼻音尾略有差异外,可以跟汉语"蒙"对应。2)汉语有A B C三个字都同音,但是不同义,构成一个同源体系,在侗台语里也有同音或音近而不同义的两个,甚至三个字跟汉语相对应。比如"门"字,原始台语形式李方桂拟为tu,可以跟汉语"窦"(dug)对应,汉语"窦""豆"同音,侗水语."门"、"豆"都是to,剥隘都是tu(只是声调不同)。《说文》段玉裁注:"尗,豆,古今语。""叔"字从"尗"得声,而侗语南北方言"门""豆"都是to,"叔父"都是■o。又如汉语"主"(tjug】tcju)跟泰语tcau(tcj■u)可以对应。但汉字"主"从"■"声,"主"和"■"成为一个同源体系,"■"字的意思是"油灯中火头",也作"点个点儿"讲,泰tcut^7也是这个意思。这些现象都是很有启发性的。
作者 邢公畹
出处 《语言研究》 1983年第1期134-168,共35页 Studies in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 相关文献

同被引文献37

引证文献4

二级引证文献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