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海内经》:“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百谷自生,冬夏播琴。”此“膏”为何义?诸家多不解。郭璞曰:“言味好皆滑如膏。”郝懿行曰:“所未详。”袁珂只罗列诸家之说,避而不谈。我认为此“膏”乃壮语南部方言“Khau”之汉语音译。在壮语中“Khau”既可指“米”或“稻”,亦可代表粮食之总称。壮语有“大名冠小名”之现象,与汉语“小名冠大名”之现象正相反、试比较两种语言之异同:壮语:膏菽、膏稻、膏黍、膏稷。汉语:菽米、稻米、黍米、稷米。由此可见:
出处
《学术论坛》
1982年第5期98-98,共1页
Academic For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