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解析“游戏精神”在中国儿童电影中的缺失 被引量:2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儿童是儿童电影创作和实现价值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且具有最终裁决权的参与者,儿童的生活内容、儿童的天性、思维和审美特点必然就是儿童电影创作所应遵循的圭臬.游戏作为一种活动,是儿童生活中发生频率最多、持续时间最长的活动,因此充当了儿童生活的基本内容.即便是在不游戏的时候,他们也会将普通的生活行为演变成一场游戏,尽管常常只是自娱自乐,并且换来成人的不理解甚至是阻碍.从根本上说,游戏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心理和生理的本能,皮亚杰曾说:“任何形式的心理活动最初总是在游戏中进行.”[1]
作者 叶艳琳
出处 《电影评介》 2014年第9期62-64,共3页 Movie Review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5

  • 1让-保尔·皮亚杰;傅统先.儿童的心理发展[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292.
  • 2李鸿祥,古秀蓉.论中国电影中儿童形象的意义[J].电影艺术,2005(3):94-98. 被引量:8
  • 3张之路.中国少年儿童电影史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42.
  • 4侯克明.中国儿童电影的现状与发展[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22.
  • 5班马.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与构想[M]武汉: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023.

二级引证文献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