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春秋经·隐公元年》:"夏五月,郑伯克段干鄢。"杜预《注》:"鄢,今颍川鄢陵县。"孔颖达《疏》:"《地理志》颍川郡有鄢陵县。"由于杜预、孔颖达认为"鄢"在颖川郡鄢陵县,后人就多沿用此说。例如唐人张守节在为《史记·郑世家》中的"伐京,京人畔段,段出走鄢"作注道:"今新郑县南邬头有村,多万家。旧作‘鄢’,音‘偃’。杜预云:鄢,今鄢陵也。"南朝·梁人刘昭为《后汉书·郡国二》中的"颍川郡……十七城……(阝焉)陵,春秋时曰(阝焉)"作注道:"春秋郑共叔所保,故曰‘克段于鄢’。又:《成十六年》:晋败楚于鄢陵。"
出处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45-146,共2页
Studies of the Chinese Langu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