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西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42-51,共10页
Tibetan Studies
二级参考文献4
-
1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屈辱的岁月 奋斗的征程[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
2王亚森等.青海三马[M]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
-
3杨效平.马步芳家族的兴衰[M]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
-
4张学忠.关于马麒父子用兵果洛的若干问题[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25(1):61-67. 被引量:2
共引文献8
-
1尹伟先.世纪回眸:明代藏族史研究的意义与成就[J].西北民族研究,2000(2):142-147.
-
2何志明.清末民初“五族共和”思想简论[J].宁夏社会科学,2006(4):129-134. 被引量:5
-
3勉卫忠.论马麒与青海建省[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3,23(2):50-60. 被引量:1
-
4勉卫忠.1913—1933年间玉树三次归属纷争与边疆意义[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1(1):20-28.
-
5谭斯颖.西藏历史文本的传统与现代对比研究[J].青藏高原论坛,2016,4(1):27-34. 被引量:2
-
6杨文炯.边疆人的边疆话语——《〈新青海〉校勘影印全本》的“边疆学”价值[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20,30(2):159-171. 被引量:3
-
7胡岩,储继华.胡佛档案馆所藏涉藏档案资料及其学术价值[J].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6):51-58. 被引量:1
-
8范俊.空间共同体:中华民族历史地理叙事的取向与逻辑[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2(5):54-61.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283
-
1尹书强.辛亥革命时期蒙古地区危机的原因初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6(S1):141-144. 被引量:1
-
2潘先林.“五族共和”思想的内涵与实质探析[J].贵州民族研究,2005,25(6):6-13. 被引量:9
-
3袁伟时,唐昊.人间五月话共和[J].南风窗,2003(10):78-80. 被引量:3
-
4刘春玲.袁世凯在外蒙古自治中的外交政策[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5,19(4):74-78. 被引量:3
-
5林增平.革命派、改良派的离合与清末民初政局[J].历史研究,1986(3):76-89. 被引量:8
-
6章开沅.民族运动与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J].历史研究,1984(3):50-60. 被引量:13
-
7胡绳.辛亥革命中的反帝、民主、工业化问题[J].历史研究,1981(5):3-13. 被引量:5
-
8李琪.从俄文档案看辛亥革命时期沙俄对新疆的侵略——兼与俄罗斯学者E·别洛夫先生商榷[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9,9(3):116-119. 被引量:5
-
9何志虎.康有为的“大中国观”与革命派放弃“驱除鞑虏”口号[J].史学月刊,2000(5):54-59. 被引量:9
-
10李里峰.杨度对清末民族问题的认识[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38(1):58-62. 被引量:2
引证文献15
-
1潘先林.“五族共和”思想的提出、确立与渊源论析[J].思想战线,2006,32(3):1-6. 被引量:11
-
2潘先林.论“五族共和”思想的影响[J].云南社会科学,2006(5):86-91. 被引量:10
-
3彭武麟.南京临时政府时期的近代国家转型与民族关系之建构--以“五族共和”为中心[J].民族研究,2009(3):76-85. 被引量:16
-
4卓海波.近年来辛亥革命与民族问题研究综述[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8(5):162-169.
-
5方素梅.辛亥革命与中国民族关系的新变化[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8(5):176-184. 被引量:2
-
6裴圣愚,秉浩.辛亥革命与中国民族关系——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民族理论系列论文之四[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1(5):6-10. 被引量:1
-
7高媛媛.中国共产党和谐民族观的理论渊源[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14(5):39-41.
-
8胡岩.论中华民族的百年认同[J].民族研究,2013(1):11-21. 被引量:16
-
9余凌云.国旗的宪法意义[J].法学评论,2015,33(3):20-23. 被引量:3
-
10孙保全.论中华民族构建过程中的边疆整合[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61-66. 被引量:4
二级引证文献77
-
1胡佳玲.边疆治理的逻辑进路研究——基于边疆异质性的分析[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1):121-130. 被引量:9
-
2平维彬.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整合实践与价值刍议——基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视角[J].贵州民族研究,2022,43(5):1-7. 被引量:4
-
3常安.清末民初宪政世界中的“五族共和”[J].北大法律评论,2010,11(2):343-371. 被引量:10
-
4潘先林.早期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对国内民族问题的认识[J].历史教学(下半月),2007(12):39-43. 被引量:3
-
5王文光,张媚玲.民国时期对云南边疆民族的治理与认识[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0(6):11-15. 被引量:5
-
6徐慧清.抗战对中国民众现代国家认同的建构[J].齐鲁学刊,2009(2):52-55. 被引量:8
-
7陆文学.变中的不变:论孙中山的民族同化思想[J].民族研究,2009(3):67-75. 被引量:7
-
8彭武麟.南京临时政府时期的近代国家转型与民族关系之建构--以“五族共和”为中心[J].民族研究,2009(3):76-85. 被引量:16
-
9敖福军.民族与国民——简述杨度的民族观[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0,12(2):115-118.
-
10王文光,尤伟琼.1950年以前对云南民族的识别与分类[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2(2):95-99. 被引量:5
-
1尚荣光.“国父”后人孙穗芳[J].中华儿女,1996,0(5):26-29.
-
2窦应泰.张学良笔忆父亲张作霖[J].钟山风雨,2006,0(1):27-30.
-
3葛培林.孙洪伊与孙中山[J].文史精华,1999,0(2):21-25. 被引量:1
-
4“五化”背景下民族问题研讨会暨有关民族问题研究机构联席会议在沈阳召开[J].满族研究,2009(3).
-
5罗伯特·C.塔克,朱浒(译).斯大林与列宁的冲突[J].书摘,2011(12):21-24.
-
6有关陈炯明叛变史料一则[J].档案春秋,1994,0(2):3-3.
-
7吉超.浅论“科学与民主并重”的口号[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25(1):57-60.
-
8潘德琨,周海峰.正确处理民族问题是红军长征胜利的重要保证[J].桂海论丛,1997,13(2):71-73. 被引量:1
-
9陈长河.北洋政府的镇守使制与江苏各地镇守使[J].档案春秋,1996,0(6):69-71. 被引量:1
-
10贺宝玉.世界第三次民族主义浪潮泛起的原因与走向[J].沧桑,2008,0(2):156-1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