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对苯二酚(C<sub>6</sub>H<sub>4</sub>(OH)<sub>2</sub>)热溶液受空气中氧的氧化作用,生成对苯醌(C<sub>6</sub>H<sub>4</sub>O<sub>2</sub>)与醌氢醌(C<sub>6</sub>H<sub>4</sub>O<sub>2</sub>·C<sub>6</sub>H<sub>4</sub>(OH)<sub>2</sub>),具有弱氧化性,可将铜镜(成分)样品表面金属氧化生成色黑而光亮的氧化物膜。经扫描电镜分析,氧化物表层中铜锡含量亦别于原合金成分,即表层中由于铜的流失而导致铜的含量低于原合金,锡的含量则反而高于原合金。经对笨二酚处理后的样品表面X射线衍射分析的谱图中亦有四个较宽的弥散峰,其位置与出土黑漆古铜镜及用腐殖酸处理过的铜镜样品表面X射线衍射分析谱图极为相近。由于所用对苯二酚不含硅、铁、镁等杂质,故处理所得样品表面氧化物膜经电子探针分析亦不含这些元素,说明腐殖酸不是导致铜镜表面产生黑漆古的唯一物质。唯腐殖酸处理过的样品表面氧化物膜与出土黑漆古铜镜表面膜一样,均含有硅、铁、铝、镁等杂质。邻苯二酚、间苯二酚、对苯醌及丹宁酸等亦可使铜镜样品表面得到类似于黑漆古的光亮表面膜,多数为褐色。具有黑漆古表层的铜镜样品及其基体的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表明,九种具有黑(或褐)漆古表层的铜镜与铜镜成分样品除具有基体衍射峰外,在相近的2θ角附近均有四个较宽的弥散峰,而所用的样品基体的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却无弥散峰,证明弥散峰是因黑(或褐)漆古表层中含有SnO<sub>2</sub>微晶所引起的,微晶的尺寸在3-5 nm间。其中一块系湖南战国时期墓葬出土的已经穿透腐蚀的黑漆古铜镜残片,研细后的粉末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亦存在铜镜基体的强衍射峰,表明铜镜黑漆古表层中除有金属氧化物主要是SnO<sub>2</sub>外,尚有较多的为二氧化锡所包藏而未被氧化的原铜锡合金颗粒。从而证明,黑漆古表层并非全部均由金属氧化物主要为二氧化锡所构成,其中尚包藏了大量大小不等的原合金颗粒。
出处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1期1037-1046,1051,共11页
Archae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