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佛教自进入中国以后,以其理论的繁富庞杂,对封建文人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也为封建文人留下了广阔的理解空间,使人们有可能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它并接受它。因此同是崇佛,个体之间却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别。然而,认识上差异的产生并不单纯是理论本身的原因,除了其他因素诸如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影响以外,崇佛个体自身的心理特征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体现在理论认识上的差异犹如心灵的标志,它指示于我们的,常常是深蕴于其后的心理需求。柳宗元和苏轼是两个典型的崇佛个体,他们所处的时代,中国佛教发展到了鼎盛阶段,佛教理论已经比较全面而且广泛地得到传播,但是出于各自的心理形态,他们对佛教思想的关注中心和理解方式却显然不同。由于这是存在于中国封建知识分子中的普遍现象,因而,通过对柳、苏二人的比较分析,能使我们具体感受到,个体心理特征是如何使崇佛者各以自己所需来接纳某种理论,并使理论与主体发生同化的,这对于深入探究外来的佛教何以广泛地吸引着各种类型的封建士人,对于进一步讨论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等问题,应是有意义的。
出处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219-226,共8页
Social Science Fr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