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反叛的沉沦:当代审美文化主体批判
被引量:
4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反叛的沉沦:当代审美文化主体批判肖鹰笔者认为,从自我崛起,经个人假象,而消解于大众市场,是1978年以来当代中国文化主体的生存轨迹。本文努力揭示这一生存轨迹,以此提供一个对当代中国文化现状的解释模式,并尝试性地对当代文化主体自我迷失进行文化批判。在当...
作者
肖鹰
机构地区
汕头大学中文系
出处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1994年第6期50-56,共7页
Tianjin Social Sciences
关键词
文化主体
当代中国文化
当代审美
人文关怀
文化语境
文化转型
现代艺术
大众传媒
个人神话
主体性
分类号
B83 [哲学宗教—美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33
引证文献
4
二级引证文献
11
同被引文献
33
1
杨华,金锋.
审美文化研究的动因、症结与走向评析[J]
.哲学动态,1998(8):20-22.
被引量:2
2
王旭晓.
审美文化研究与美学的转型[J]
.浙江学刊,1998(3):88-91.
被引量:4
3
姚晓南.
回归功利:90年代审美文化研究之走向[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37(3):96-99.
被引量:9
4
王德胜.
审美文化的当代性问题[J]
.文艺研究,1998(3):32-38.
被引量:11
5
肖鹰.
审美文化: 历史与现实[J]
.浙江学刊,1997(5):54-57.
被引量:5
6
盛宁.
新历史主义·后现代主义·历史真实[J]
.文艺理论与批评,1997(1):47-57.
被引量:57
7
聂振斌.
什么是审美文化?[J]
.北京社会科学,1997(2):13-16.
被引量:25
8
滕守尧.
大众文化不等于审美文化[J]
.北京社会科学,1997(2):16-20.
被引量:20
9
姚文放.
何为美学史?——从审美文化研究反观美学史研究[J]
.北京社会科学,1997(2):21-25.
被引量:2
10
王德胜.
当代审美文化理论中的“现代性”话题[J]
.北京社会科学,1997(2):30-34.
被引量:2
引证文献
4
1
陈文忠,孟瑞.
近二十年审美文化研究回顾与思考[J]
.中州学刊,2007(6):234-239.
2
陆贵山.
现当代西方文论的魅力与局限[J]
.外国文学评论,2008(2):5-14.
被引量:10
3
韦统义,赵伯飞.
当代审美文化的主体悖论和主体变奏[J]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3(2):10-13.
4
黄擎,朱首献.
人文视野融合与当代审美文化[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5(2):152-155.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11
1
沈丽亚.
西方文论与英语语言学的相互影响[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34(1):42-43.
被引量:4
2
管月娥.
乌斯宾斯基的结构诗学理论及其意义[J]
.俄罗斯文艺,2009(3):84-87.
被引量:3
3
张琳.
文学伦理学——中西文论平等对话的参考范式[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26(8):93-95.
被引量:1
4
尹传兰,刘锋杰.
布迪厄“文学社会学”的自我限度——兼谈“文学社会学”的学科特性[J]
.学术月刊,2013,45(2):115-122.
被引量:1
5
刘锋杰,范永康.
当代中西文论“向外转”的理论异质探析[J]
.学术月刊,2013,45(11):118-130.
6
张江.
当代西方文论若干问题辨识——兼及中国文论重建[J]
.中国社会科学,2014(5):4-37.
被引量:141
7
林进桃.
消费视域下商业电影中的底层表述及其发展趋势[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48(2):117-123.
被引量:6
8
蒋承勇.
“理论热”后理论的呼唤——现当代西方文论中国接受之再反思[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48(1):134-145.
被引量:9
9
陈映红,王建军.
西方文学理论与英语语言学的关系探赜[J]
.成才之路,2019(13):8-9.
被引量:1
10
杨建刚.
中国问题的西方理论及其身份认同[J]
.文艺争鸣,2019,0(6):105-111.
被引量:3
1
陈雪虎.
生活美学:三种传统及其当代汇通[J]
.艺术评论,2010(10):62-64.
被引量:6
2
刘世衡.
主体批判与意识形态幻象[J]
.作家,2010(4):127-129.
3
俞吾金.
启蒙的缺失与重建——对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思考[J]
.教育文化论坛,2011,3(1):132-132.
4
何云.
赵朴老之后:佛教还会是“文化”吗?[J]
.佛教文化,2000,0(Z1):1-1.
5
魏明德.
中西文化交流的过去与未来[J]
.佛教文化,1998(5):30-30.
6
金娟.
略论我国宗教与文化[J]
.前沿,2010(5):194-196.
7
郭菲,雷雳.
初中生假想观众、个人神话与其互联网社交的关系[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9,25(4):43-49.
被引量:11
8
陈国亮.
后现代哲学的多元化及其现实意义[J]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1):5-7.
被引量:3
9
韩秋红,程广云.
当代中国文化中的宗教问题[J]
.哲学研究,2002(9):16-22.
被引量:2
10
刘建榕,吴双.
北京市不同职业者假想观众与个人神话的比较研究[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32(1):129-132.
被引量:4
天津社会科学
1994年 第6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