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与当代中国”学术研讨会综述
被引量:3
出处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7期79-81,共3页
Philosophical Research
同被引文献23
1 田薇.后现代主义研究综述[J] .教学与研究,1999(4):42-45. 被引量:13
2 王宁.接受与变形:中国当代先锋小说中的后现代性[J] .中国社会科学,1992(1):137-149. 被引量:16
3 袁可嘉.关于“后现代主义”思潮[J] .国外社会科学,1982(11):30-33. 被引量:16
4 潘斌.“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 .哲学动态,2002(9):26-28. 被引量:5
5 [美]S·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第626、626-627、639、657、702-703页,董书慧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 cf· W · T· Stead: The Last Will and Testament of Cecil Joyn Rhodes, (London, 1902) 190.
7 Cited by R · Emerspn and M. Kilson, "The American Dilemma in a Changing World: The Rise of Africa and Negro America," Daedalus, Vol. 94 (Fall 1965) 1057.
8 [英]彼得·科尔斯.《爱因斯坦与大科学的诞生》第20页,李醒民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9 [美]海伦·杜卡斯、巴纳西·霍夫曼.《爱因斯坦谈人生》第78页,高志凯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版.
10 伊哈布·哈桑.《后现代转折》,王岳川、尚水编.《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第120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 赵士林.对“美学热”的重新审视[J] .文艺争鸣,2005(6):91-102. 被引量:11
2 沉痛悼念任继愈先生[J] .山东图书馆季刊,2009(4):58-58.
3 陆劲松.“唯物史观与当代中国”学术研讨会综述[J] .现代哲学,2006(6):126-128.
4 杨文极,李育红.全国首届“后现代主义与当代中国”学术研讨会综述[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1994(7):46-47. 被引量:1
5 马亚男.“冯学与当代中国学术”——第五届冯友兰学术思想研讨会综述[J]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2(1):123-124.
6 李向平.主持人语[J]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4(3):95-95.
7 朱立元.蒋孔阳的美学思想 寻找存在论的根基——蒋孔阳美学思想新论探之二[J] .学术月刊,2003,35(12):55-59. 被引量:13
8 李潇潇.当今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式的自我批判[J] .哲学研究,2013(11):15-19. 被引量:3
9 张一兵,胡大平,张亮.中国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逻辑转换[J] .中国社会科学,2004(6):64-70. 被引量:24
10 周启超.巴赫金的“复调理论”对人文科学研究的意义[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1):98-106. 被引量: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