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江淮论坛》
CSSCI
1994年第4期89-95,共7页
Jiang-huai Tribune
同被引文献40
-
1张琼霓.皖南古民居、古村落旅游开发研究[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3,10(5):60-63. 被引量:21
-
2郑耀星.区域旅游合作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新路——制订《闽西南五市旅游合作发展规划纲要》的深层思考[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34-37. 被引量:65
-
3黄成林,冯学钢.徽州文化旅游开发研究[J].人文地理,1999,14(1):62-64. 被引量:26
-
4卢晓.华东山岳型风景旅游地发展对策研究[J].旅游科学,1998,12(2):40-43. 被引量:2
-
5保继刚,彭华.名山旅游地的空间竞争研究──以皖南三大名山为例[J].人文地理,1994,9(2):4-9. 被引量:107
-
6卢村禾.关于建设皖南旅游区的几个问题[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1986,16(2):39-44. 被引量:5
-
7刘秉升.风景名胜区资源保护以及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矛盾和对策──以黄山风景区为例[J].旅游学刊,1994,9(6):39-42. 被引量:16
-
8张脉贤.徽州文化价值与旅游[J].旅游学刊,1994,9(3):41-44. 被引量:7
-
9朱生东.利用东西方文化差异,推进黄山国际旅游业的发展[J].黄山学院学报,2002,4(3):71-73. 被引量:1
-
10朱光辉,朱诚.解读花山石窟群[J].黄山学院学报,2002,4(4):30-33.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7
-
1董淑倩,高峻.安徽国内旅游客流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J].旅游论坛,2010,3(2):157-162. 被引量:12
-
2付业勤,戴泽伟.基于文献计量的海南省旅游研究述评[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102-109. 被引量:5
-
3徐小梅,高磊.安徽省山岳型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探讨[J].科技信息,2012(10):76-77.
-
4石张宇,周葆华,朱磊.基于双对数模型的安徽国际旅游流影响因素研究[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3(2):136-140. 被引量:2
-
5陈慧敏.近40年安徽省旅游区划演变分析研究[J].池州学院学报,2016,30(6):75-78.
-
6谭晶.浅谈融入潮汕地域文化的旅游产品设计课程教学[J].艺术与设计(理论版),2018(4):145-146. 被引量:3
-
7夏宇歌.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养生旅游开发研究[J].才智,2016,0(23):246-247. 被引量:1
-
1凌凌.桃源人家——西递[J].老同志之友(上半月),2017,0(4):49-49.
-
2黄民强.徽州古石窟景观特色与开发[J].徽州社会科学,2001(1):19-20.
-
3朱昌春.地名在风景名胜区的应用[J].旅游学刊,2002,17(6):19-22. 被引量:8
-
4何静.徽州古民居的现状及旅游开发思路[J].决策与信息(下旬),2010(1):106-106.
-
5吴文智.徽州古民居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J].徽州社会科学,2002(1):43-46.
-
6张扬,刘立.旅游资源非优区的开发——以徽州古村落为例[J].决策与信息(下旬),2010(12):159-159.
-
7卢松,陆林,凌善金.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宏村旅游资源开发的初步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6(3):273-277. 被引量:38
-
8李东和,孟影.古民居保护与旅游利用模式研究——以黄山市徽州古民居为例[J].人文地理,2012,27(2):151-155. 被引量:26
-
9许琦.悠悠徽州 千年许村[J].徽州社会科学,2010(1):38-40.
-
10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黄山唐模村[J].农经,2008,0(3):2-2.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