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被引文献42
-
1李红霞.论陶诗在唐宋的传播机制[J].江汉论坛,2006(9):104-107. 被引量:2
-
2沈有珠.南朝时期陶渊明的升格文运——南朝时期陶渊明接受史的研究[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85-90. 被引量:1
-
3高文.论中国封建士大夫“陶渊明情结”的十种境界[J].湖湘论坛,2007,20(3):48-50. 被引量:1
-
4张永蕾.隐士·隐逸诗人·经典诗人——陶渊明形象经典化解读[J].浙江社会科学,2007(4):196-200. 被引量:11
-
5余英时.汉晋之际的新自觉与新思潮.新亚学报,1959,4.
-
6福保.清诗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
7彭定求.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77.
-
8吴名凤.此君园文集[M].道光二十一年刊本.
-
9江湜.伏敌堂诗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
10卡尔维诺.寒冬夜行人[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二级引证文献17
-
1胡颖峰.农业文明与中国古典诗词的蔬菜书写[J].农业考古,2012(4):130-134. 被引量:1
-
2徐美洁.晚明江南文人隐逸风习的文化共性——以陈继儒与屠隆为例[J].学术界,2013(1):133-139. 被引量:3
-
3陈君.中古隐逸传统中被忽略的一环——关陇高士及其对隐逸传统的建构[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4(4):18-26. 被引量:4
-
4游路湘.清初杭州文士的生存境域与文学诉求[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5,28(2):34-38. 被引量:2
-
5陆雯洁.超越从复归开始 ——陶渊明与"小王子"形象比较研究[J].北方文学(下),2016,0(5):133-133.
-
6童晓燕.“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论陶渊明的田园情怀[J].课程教育研究,2016,0(19):26-26.
-
7袁鳞.试论丁耀亢对陶渊明的接受[J].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5(3):7-11.
-
8王慧.陶渊明传记类文书研究[J].文教资料,2017(33):224-226.
-
9陈美霞.赖和汉诗与日据台湾知识者的遗民情怀[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84-91. 被引量:1
-
10周晓燕,张宇慧.记忆视野中的文学经典——以古典诗学为例[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6(4):76-81. 被引量:1
-
1陈红旭.在团队中扮演哪类角色?[J].父母世界,2013(8):194-194.
-
2李军.《桃花源记并诗》别解[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2(2):65-67.
-
3黄芳.“桃花源”与“着了魔的花园”——《桃花源记并诗》与《墙中之门》之比较[J].学理论,2010(36):200-201. 被引量:1
-
4李茫茫.从《论语》中揣摩“言”的理想状态[J].作家,2009(12):120-121.
-
5付笛.宝宝个性气质解密[J].父母世界,2009(1):112-115.
-
6张庆丰.论《桃花源记并诗》的现实主义[J].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2008(2):122-123.
-
7任欢.近三十年《桃花源记并诗》研究综述[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2,29(4):10-13. 被引量:1
-
8李景艳,常梅.奥斯丁小说中的伦理道德观初探[J].学术交流,2004(2):151-153. 被引量:2
-
9蔡育坤.理想性、神秘性、历史写真——《桃花源记并诗》的文化浅释[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3,17(12):52-52.
-
10詹丹.理想的相遇与寻找——重读《桃花源记并诗》[J].语文学习,2016(10):52-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