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何炳松对西方史学理论的传播与贡献
被引量: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何炳松对西方史学理论的传播与贡献张书学何炳松(1890—1946,浙江金华人),是“五四”前后我国现代史坛上有过一定影响的史学家,他的史学活动,主要集中在介绍和传播西方史学理论,特别是美国鲁滨逊的“新史学”方面。在“五四”前后中西文化交融中,为我国史...
作者
张书学
机构地区
山东大学历史系
出处
《浙江学刊》
CSSCI
1994年第2期114-118,共5页
Zhejiang Academic Journal
关键词
何炳松
西方史学理论
“新史学”
历史研究法
历史学
唯物史观
梁启超
自然科
研究历史
《新史学》
分类号
K091 [历史地理—历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37
引证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37
1
蔡家勇.
论何炳松的史学研究及其史学思想特色[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S1):189-192.
被引量:1
2
房鑫亮.
浅议何炳松对史学史的贡献[J]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13(2):54-59.
被引量:2
3
胡逢祥.
何炳松与鲁滨逊的“新史学”[J]
.史学史研究,1987(3):31-37.
被引量:3
4
王晴佳.
胡适与何炳松比较研究[J]
.史学理论研究,1996(2):63-72.
被引量:4
5
张广智.
二十世纪前期西方史学输入中国的行程[J]
.史学理论研究,1996(1):92-105.
被引量:13
6
朱发建,张晶萍.
论何炳松在通史理论上的创新[J]
.武陵学刊,1997,32(2):44-46.
被引量:2
7
洪认清.
评何炳松对西方史学理论和方法论的译介[J]
.史学史研究,2002(2):38-44.
被引量:5
8
周文玖.
20世纪史家论历史文学[J]
.史学史研究,2002(4):63-71.
被引量:5
9
何炳松.《历史上之演化问题及其研究法》,见刘寅生,房鑫亮编.《何炳松文集》(第二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10
张天明,赵海红.
何炳松历史教科书选材思想探析[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0(8):57-60.
被引量:5
引证文献
3
1
冯晓梅.
近几十年来何炳松史学研究概述[J]
.黑龙江史志,2013(23):13-14.
2
杨永胜.
近二十年来何炳松史学研究综述[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11):133-134.
3
王姝.
何炳松史学思想的再认识[J]
.历史教学问题,2014,0(4):108-113.
1
邰凤琳.
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体系的构建[J]
.北京党史,1999(6):22-25.
2
叶建.
近代汉译名著与西方史学理论的传播[J]
.求索,2007(9):217-219.
3
洪认清.
评何炳松对西方史学理论和方法论的译介[J]
.史学史研究,2002(2):38-44.
被引量:5
4
周文玖.
两种新史学:梁启超与何炳松[J]
.学术研究,2002(12):27-29.
被引量:3
5
赵光贤.
学习中国古代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J]
.史学月刊,1985(1):67-75.
6
梁耀武.
“新史学”的兴起与方志学[J]
.史学史研究,1999(2):71-76.
被引量:14
7
陈士强,郭建庆.
南怀瑾的历史研究法[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38(3):48-50.
被引量:1
8
何薇,谢利虹.
开平碉楼——中西文化交融之经典作[J]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6):30-33.
被引量:2
9
王晴.
梁启超“史之改造”初探[J]
.内蒙古教育(D),2016,0(2):92-93.
10
刘文昌.
鼻烟壶投资蒸蒸日上[J]
.理财周刊,2005(5):92-94.
浙江学刊
1994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