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从南朝荆郢雍州侨、左郡建置看汉胡蛮的迁徙与融合
被引量:
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从南朝荆郢雍州侨、左郡建置看汉胡蛮的迁徙与融合张雄南朝时期荆、郑、雍州地区的民族迁徙与融合,是该地区汉民族形成历史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①。荆、鄂、雍诸州包括长江中游及汉水流域的广大地区。东晋以来,由于遗民南渡,建置了许多侨郡。这些侨郡,“不依城土,多...
作者
张雄
出处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6年第3期64-70,共7页
关键词
左郡
雍州
河东郡
南齐书
襄阳
宋书
汝南郡
荆州
左县
郡县
分类号
K234 [历史地理—中国史]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93
引证文献
5
二级引证文献
11
同被引文献
93
1
中村圭尔,刘驰.
关于南朝贵族地缘性的考察——以对侨郡县的探讨为中心[J]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5,21(4):21-34.
被引量:6
2
谭其骧.
自汉至唐海南岛历史政治地理——附论梁隋间高凉洗夫人功业及隋唐高凉冯氏地方势力[J]
.历史研究,1988(5):3-20.
被引量:33
3
丁宝斋.
诸葛亮与汉末襄阳大姓[J]
.文史哲,1999(6):42-45.
被引量:3
4
李天石.
萧衍覆齐建梁考论[J]
.江苏社会科学,1999(2):109-115.
被引量:5
5
夏日新.
诸葛亮与汉末荆州政权[J]
.江汉论坛,1999(12):75-80.
被引量:5
6
舒朋.
略论“土断”与“却籍”的成败及其原因[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2):52-62.
被引量:1
7
杨武泉.
“蛮左”试释[J]
.江汉论坛,1986(3):68-72.
被引量:2
8
林超民.
羁縻府州与唐代民族关系[J]
.思想战线,1985,11(5):49-58.
被引量:18
9
杨堃.
致《思想战线》编辑部的贺信[J]
.思想战线,1985,11(1):2-2.
被引量:2
10
曹文柱.
关于东晋南朝时期的“土断”问题[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6):18-25.
被引量:4
引证文献
5
1
方高峰.
试论左郡左县制[J]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16(2):23-30.
被引量:9
2
黄艳峰.
近三十年来对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关今襄樊地区历史研究的综述[J]
.襄樊学院学报,2010,31(6):28-33.
3
连冕.
“荆蛮”和“茅绥”:民族志里的“他者”——兼证“屠苏”并《高丽记》之“鄣”[J]
.中国美术馆,2011(8):97-104.
被引量:1
4
汪翔.
近三十年东晋南北朝时期侨州郡县研究述评[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32(5):145-148.
5
方高峰,张晓连.
试论东晋南朝时期的民族敕封政策[J]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9(4):65-67.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
11
1
刘国石,高然.
近十年来中国古代王朝民族政策研究综述[J]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1):75-81.
被引量:1
2
段红云.
论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各民族的发展特点[J]
.学术探索,2011(4):66-70.
3
连冕.
“荆蛮”和“茅绥”:民族志里的“他者”——兼证“屠苏”并《高丽记》之“鄣”[J]
.中国美术馆,2011(8):97-104.
被引量:1
4
余海岗.
略论秦汉以来桂西的“羁縻”制度及现代价值[J]
.钦州学院学报,2013,28(3):87-91.
5
余海岗.
论桂西行政管理的历史变迁及其政治逻辑[J]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3,30(4):62-66.
6
胡鸿.
六朝时期的华夏网络与山地族群——以长江中游地区为中心[J]
.历史研究,2016(5):19-38.
被引量:26
7
牟发松.
十六国北朝政区演变的背景、特征及趋势略论——以特殊政区为中心[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56(5):129-136.
被引量:3
8
段锐超.
适应与过渡:北朝州郡县长官世袭制析论[J]
.武陵学刊,2017,42(6):106-113.
被引量:1
9
崔明德,王硕.
南朝对诸“蛮”的认识及治理方式[J]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0(1):1-11.
被引量:1
10
崔明德,胡慧琳.
南梁大臣民族关系思想述论[J]
.黑龙江民族丛刊,2021(6):71-76.
1
郑长兴,郭超.
两汉时期的汝南郡[J]
.天中学刊,1997,12(4):12-16.
2
马永喜.
东汉汝南郡方士考略[J]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3(1):4-7.
3
杨东晨.
论炎帝部族及其裔支族的迁徙与融合[J]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7(3):65-73.
4
蒲国方.
富宁县各民族的迁徙与融合[J]
.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9(4):10-14.
被引量:1
5
徐莉莉.
东汉器物铭文中的“工”[J]
.中国文字研究,2007(1):82-83.
6
杨东晨.
夏商周陕甘宁地区民族迁徙与融合[J]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1994,25(1):33-39.
7
晏昌贵.
增补汉简所见县名与里名[J]
.历史地理,2012(1):249-255.
被引量:2
8
黄浩波.
《肩水金关汉简(壹)》所见淮阳简[J]
.历史地理,2013(1):276-278.
被引量:1
9
李家祥.
平舆之名及位置所在[J]
.中州今古,2002(4):24-25.
10
马孟龙.
《汉书·地理志》汝南郡“宜春”非“宣春”之讹误[J]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2,27(1):152-153.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