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高校教育管理》
1996年第1期32-35,43,共5页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
-
1李蓉.《第七天》:死亡的“诗意”[J].小说评论,2013(6):82-87. 被引量:5
-
2赵东升.论文学接受活动与文学作品的二重结构[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2):89-91.
-
3李庆信.“美质”不美——论王熙凤性格中的“否定的美质”[J].红楼梦学刊,1990(2):77-100. 被引量:1
-
4陈正垠.论诗歌意象[J].昆明学院学报,1988,0(4):87-94.
-
5师艺荣,张纪鸽.玄学派诗歌与意象派诗歌中意象运用的相似性探究[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5(3):51-53.
-
6赵瑜.叙事学视角下《救风尘》的二重结构[J].戏剧之家,2016(14):32-32.
-
7龙佳红.中国古诗与意象主义的契合点[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140-142.
-
8王可田.温暖人心的筑造——张怀帆诗歌小镇寻踪[J].延安文学,2013,0(5):227-235.
-
9向春.庞德的意象[J].高师函授学刊,1994,20(5):42-44.
-
10宫爱玲.堕落与救赎——论叶兆言《我们的心多么顽固》的二重结构[J].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05(10):86-88.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