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55-60,共6页
Art of Music(Journal of the Shanghai Conservatory of Music)
同被引文献66
-
1吕军辉.肖斯塔科维奇《bD大调前奏曲与赋格》复调技法研究[J].艺术探索,2007,21(6):76-79. 被引量:1
-
2戴丽霞.论肖斯塔科维奇《二十四首前奏曲与赋格》No.9的赋格写作特色[J].艺术探索,2005,19(6):30-36. 被引量:1
-
3陈铭志.肖斯塔科维奇的《24首前奏曲与赋格曲》(上)[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99(4):30-40. 被引量:11
-
4黄晓和.肖斯塔科维奇《第七·列宁格勒交响曲》剖析[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99(3):64-75. 被引量:7
-
5毛宇宽.惊天地泣鬼神 浩气长存——肖斯塔科维奇《第七交响乐》[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9(1):29-32. 被引量:5
-
6毛宇宽.为千百万受害者立碑——肖斯塔科维奇第十三交响乐[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8(1):40-48. 被引量:3
-
7肖斯塔科维奇,顾连理.我对西方先锋派音乐的看法[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86(4):67-68. 被引量:2
-
8黄晓和.在战火硝烟中诞生的音乐杰作——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列宁格勒》交响曲[J].人民音乐,1999(5):43-49. 被引量:1
-
9龙飞.肖斯塔科维奇沉浮录[J].俄罗斯文艺,1995(3):70-73. 被引量:1
-
10钱仁平.肖斯塔科维奇《第十四交响曲》的“音/调”结构特征[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4(3):80-87. 被引量:2
-
1钱仁平.半个世纪的期待 一生创作的总结——肖斯塔科维奇的《第十五交响曲》以及“十二音”技术在1963年之后的苏联[J].音乐爱好者,1999,0(5):38-40.
-
2丁津.十二音技术对当代作曲的影响[J].才智,2011,0(9):176-176.
-
3王晶.肖斯塔科维奇密码(十三)——第十三弦乐四重奏op.13[J].音乐生活,2015(9):30-31.
-
4唐昌菲,张俊.肖邦“升C小调夜曲”创作分析[J].音乐创作,2006(2):107-109.
-
5郭帧.浅析八大山人晚期的山水画[J].文艺生活(中旬刊),2009(6):32-32.
-
6张义明.勃拉姆斯《a小调大提琴、小提琴二重协奏曲》op.102演奏析要[J].音乐探索,2010(2):80-82. 被引量:2
-
7郭华.柴可夫斯基心理因素对晚期创作的影响[J].社科纵横,2011,26(12):101-102.
-
8潘澜.略论席曼诺夫斯基晚期创作中的民族性[J].艺术评论,2011(10):46-49.
-
9王西麟.听张国勇和国交演奏肖斯塔科维奇《第十二、十四交响曲》[J].音乐爱好者,2008(12):20-21.
-
10朱倩.经典的传承 现代的典范——比较梅西安《图伦加利拉交响曲》与肖斯塔科维奇《第十四交响曲》[J].音乐天地,2010(11):58-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