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9期34-39,共6页
共引文献179
-
1秦海燕,刘娜娜(校译).村委会权力运作嬗变下的村庄治理——以皖中DG村“老板”村干部为例[J].政治人类学评论,2018(1):101-156.
-
2王钧意.传统的脆断:一种渔村流变的解释框架——基于桑岛村的实地调研[J].中国海洋社会学研究,2020(1):95-108. 被引量:1
-
3刘娜.差序格局概念的内涵演变与发展[J].文化学刊,2021(3):93-97. 被引量:3
-
4梁德阔.论人民调解的适用范围——基于民间纠纷的考察[J].民间法,2023(1):219-232.
-
5刘亭亭,杨晓兵.亲缘、地缘与友缘:差序格局视域下的网络直播公会与主播共生关系探究[J].文学人类学研究,2023(2):63-83.
-
6李国武.关系嵌入与加工户的合作行为--基于清河县羊绒分梳业的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50(4):143-150. 被引量:1
-
7杨文安,刘嘉丽.农村基层人际关系初探——以老王坡村为例[J].思想战线,2009,35(S2):8-14.
-
8沙吾提.帕万.试论亲属称谓之“文化差异”——英、汉、维亲属称谓对比[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4(2):53-58. 被引量:7
-
9杨善华,侯红蕊.血缘、姻缘、亲情与利益——现阶段中国农村社会中“差序格局”的“理性化”趋势[J].宁夏社会科学,1999(6):51-58. 被引量:242
-
10郑家喜,蔡根女.农村私营企业家族化原因探讨[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4(4):59-63. 被引量:5
同被引文献9
-
1一九七五年东海峪遗址的发掘[J].考古,1976(6):378-382. 被引量:34
-
2庄孔韶.人类学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127.
-
3[美]阎云翔(李放春,刘瑜译).礼物的流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
4[英]利奇著(郭凡,邹和译).文化与交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4.
-
5[法]马塞尔·毛斯(余碧平译).社会学与人类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123.
-
6邓贵艾,刘启明,向贤荣主编.巴东民间谚语[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112.
-
7侯明银编.民间谚语[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263.
-
8李海群,王倩.中国古代高台建筑的缘起[J].黑河学刊,2013(2):51-53. 被引量:5
-
9姜志刚.黄河下游滩区的高台民居[J].寻根,2015(4):100-103. 被引量:4
二级引证文献3
-
1周志扬,李军环.黄河三角洲地区高台民居的成因与特征研究[J].建筑技艺,2023,29(7):110-112.
-
2古帅.黄河因素影响下的山东西部区域人文环境(1855—1911)[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20,35(3):37-57. 被引量:7
-
3李世芬,张一卓,李静茹,赵嘉依.基于住居学的滨州沿黄乡村住居生成机制研究[J].华中建筑,2023,41(5):137-141.
-
1周建国.社会转型与人际关系结构的变化[J].重庆社会科学,2002(5):76-80. 被引量:3
-
2刘金斌.班级人际关系结构探析[J].青年探索,2000(1):20-23.
-
3张元锦.闽台“张廖”浓浓情[J].今日中国,1997,0(1):58-59.
-
4刘心.举古论今话馈赠[J].现代交际,2001(3):9-10.
-
5周建国.社会转型与人际关系结构的变化--人际关系结构由情感型向理性型的转化[J].社会学,2002(3):47-51.
-
6Л.尼基尔列,汪池.芬兰人[J].世界民族,1983(5):79-80.
-
7王建伟,李超元.市场经济对人际关系的影响[J].求知,1994(9):16-17.
-
8孙西军.大学同宿舍学生人际关系结构及形成原因[J].青年研究,1985(4):30-38. 被引量:20
-
9孙嘉明.宗亲关系网的社会功能[J].社会,1994,14(6):22-24. 被引量:1
-
10李桂生.小群体人际关系的把握测量[J].中国人才,1998,0(4):27-28.
;